• 13阅读
  • 0回复

伟人风范无价亲情——电视剧《亲情》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24
第12版(副刊)
专栏:

伟人风范
无价亲情
——电视剧《亲情》观后
文选德
在毛泽东同志逝世20周年的日子里,电视剧《亲情》的播映,勾起了我们对他的无限怀念,使我们再一次领略了他那巨大的人格魅力。
《亲情》讲述的是一个极为平常的故事:建国初年,毛泽东在湖南的亲友文运昌、李诃、毛泽连等听说当年的“润之先生”当了党和国家的主席,“坐了龙庭”,结伴进京看望他,同时想谋个一官半职……这样一种要求,在文运昌们看来,是理所当然,易如反掌;然而对毛泽东来说,这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在封建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夫贵妻荣,恩荫九族乃是天经地义。按常理,毛泽东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功勋卓著,位高权重,要解决一两个人的工作,的确不是难事。然而中国共产党是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党,共产党人不以国家为私器,不据权力为己有。毛泽东作为党的领袖,考虑的是全党、全国和全民族的利益,对文运昌、李诃等人的要求,他当然不能答应。在故宫,他以李自成失败的教训警喻文运昌;在饭桌上,他袒露自己以全国人民的忧乐疾苦为重的博大心胸;他送岸英到工厂参加劳动,使受封建思想影响最深的老夫子文运昌也颇为震动……这种立党为公,廉洁自律的风范,使亲友们深受感动和教育,最后他们愉快地返回了家乡。
剧中所展示的这一事件,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决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相当的典型性。翻开《毛泽东书信选集》,在1950—1953年间,毛泽东婉拒亲友谋职谋官请求的信,就达三十余封之多。古人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毛泽东的伟大人格,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堪为万世师表。
然而这并不是这部电视剧的全部。《亲情》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但揭示了“当官要过亲情关”,“公生明,廉生威”这样一个深刻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而且细腻地刻画了毛泽东的情感世界,展示了毛泽东和文运昌等人复杂幽微的心理冲突,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坚持原则,又饱含浓浓亲情的伟人形象。毛泽东是一个内心情感极为丰富的人,他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对那些在他成长过程中,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帮助过他的人,更是怀有特殊的感情。剧中的文运昌、郭仕逵、毛泽连之母就是这样一些人。因而,当毛泽东得知他们的到来时,他的欣悦之情是发自内心的。对文运昌们提出的谋职要求,他也不是疾言厉色,严词拒绝,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使亲友们既明白了事理,又感到心情舒畅。对亲友们的实际困难,毛泽东总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帮他们解决,如亲自安排为毛泽连治眼病等。我们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写给亲友们的信中,经常可以看到他一方面委婉而明确地拒绝他们过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寄款寄物,帮他们缓解生活困难。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既讲原则又重亲情、寓原则于亲情之中的可亲可敬的人,一个既具有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又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亲情,是一种无私的、坦荡的亲情,一种既能施之于个别又可推广至全体的博大情感。
正是因为编导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毛泽东的心理世界和个性特征,《亲情》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是朴素而蕴藉的,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全剧洋溢着浓郁的情感色彩和生活气息。叙事上从容不迫,以一种散文化的风格,于娓娓道来中凸现毛泽东和亲友们的心理冲突,冲淡平和中自有一种较大的艺术张力。情节的推进虽并不疾速,却使人感觉如行山阴道中,目不暇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