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一部简明而有深度的史书——《“文化大革命”简史》评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24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一部简明而有深度的史书
——《“文化大革命”简史》评介
郑惠张化
最近,席宣、金春明撰写的《“文化大革命”简史》(以下简称《简史》,共28万字),经过中央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已经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国内出版的有关“文革”历史的著述中学术水平比较高,现实针对性比较强的一部新作。
简洁明快,从“天下大乱”的历史中理清历史发展主线,是该书的一大特点。“文革”的发展是极为复杂曲折的。要在有限的篇幅里从复杂多变的历史中理出清晰的脉络,十分不易。作者抓住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错误这条主线,联系“左”倾错误演变中一次次的升级和相关的党内外状况来写“文革”发生的原因和整个发展过程。在该书第一章中,作者提出并论述了“三个交互作用”的观点,即:“‘左’倾理论和‘左’倾实践的交互作用”、“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交互作用”、“国际反修和国内反修的交互作用”。以这三个方面为线索,由远到近,从领导决策到群众活动,从政治理论到组织制度,从国际环境到国内反应,在头绪繁杂的历史因素中提纲挈领地勾画出“文革”发生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富有创见的概括。它不仅比较清楚地说明了“文革”发生的主要原因,也为我们从总体上考察“文革”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思路。另外,对于贯穿这十年历史的其他一些比较重要的线索,如林彪、江青两个集团的形成、作乱到覆灭;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从困惑、觉醒到抗争的过程,作者也较好地从总体上作了反映。
实事求是,注重政治上理论上的剖析,是这部《简史》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作者联系“文革”的历史,针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有关的方针政策,从各个侧面进行剖析,向读者揭示出这些东西在政治上理论上错在哪里,它们在实践中造成了哪些恶果。本书对于“文革”的纲领性文件《五一六通知》中一系列“左”倾观点的分析批判是相当深刻的。作者不仅对《五一六通知》提出的要通过夺权去“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作了批驳,而且对其他重要的错误观点也作了分析。比如,曲解《共产党宣言》中“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的观点,把学术问题统统视为政治斗争;提出无产阶级要实行“在各个文化领域的专政”,造成文化专制主义;否认“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后来发展为权力真理观,等等。从这些剖析中,读者可以对“文革”错误的政治理论根源得到一个系统的认识。
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这部《简史》尤为可取的一个方面。对“文革”到底应该肯定,或部分肯定,还是应该彻底否定,是近些年在我国社会生活和学术界中人们议论较多的问题。《简史》专门设置了《十年浩劫后的思考》这一章,对上述问题集中地展开了论述。作者从思想理论、组织建设、经济发展、科学文化、社会风气等方面,论述了“文革”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恶果,列举大量材料说明“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它没有、也不可能带来任何意义的社会进步。作者还指出,“文革”没有反对官僚主义的积极作用。在“文革”期间发出的指导运动的文件中,从来没有把反官僚主义当成“文革”的目标或重要任务。用“文革”的群众运动、“大民主”的方法,也反不了官僚主义。另外,“文革”不是真正的革命群众运动,并不符合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而只是“运动群众”;“四大”是对民主和法制的粗暴破坏。这些分析以事实为基础,读后使人深受启发。
这部《简史》另一方面的特点是,史料翔实,虚实结合得当。作者在查阅史料的基础上,对当时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写出的大量材料进行了细致扎实的考订、辨析,去伪存真,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对于所谓《二月提纲》是“背着”康生搞出来的说法,以及所谓的61人叛徒集团案等,作者通过详细准确的史实叙述,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的种种捏造。作者较好地将抽象史实与具体史实相结合,在简要描述历史发展的一般过程时,不时展现出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在“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交互作用”一段中列举的个人专断的几个事例;在“杨、余、傅”事件中描写的万人大会上林彪、叶群和江青、姚文元互相吹捧,高呼口号的场面;九大召开时,在推举主席团的过程中,毛泽东与林彪之间意味深长的对话,主席台上阵线分明的座位排列,以及会场上“大赞大颂大批”的“左”倾狂热气氛,等等,都是反映十年内乱历史的绝妙画面。
当然,这本书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作者描述“文革”历史时,还是将注意力集中于政治层面,而对这一时期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反映不足。本书的叙事精练固然是一大优点,但有些地方过于简化,以致对某些事件的交代不够完整,也使人略感遗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