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洪水万顷尽收图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25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我国辽阔的大地上,几乎每年总有一些地方要发生洪涝灾害。洪水肆虐给人民生命财产但与过去不同的是,我们防灾的意识在逐步加强,损失的程度在逐年减轻,门对灾情的掌握在日趋准确……这些可喜的变化有赖于科技工作者利位系统等高新技术为科学决策提供的可靠依据——
洪水万顷尽收图中
李众
今年7月上、中旬,湖南洞庭湖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洞庭湖大堤决口,数百万亩农田被淹。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国家测绘局防汛领导小组当即组成调查小组奔赴灾区。科技工作者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相结合的手段,经四次近14个小时的有效航飞,获取了受灾地区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和数据被及时标绘在1∶5万比例尺和1∶1万比例尺地形图上,仅用一周时间,便向国家防总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上报了洞庭湖地区淹没面积、居民地、受灾人口、村庄、耕地、林地、空地和13个县市1185个村庄八个方面的受灾情况,为准确评估灾情、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充分利用遥感等测绘技术手段,为防灾减灾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已经成为测绘部门多年来责无旁贷的任务。
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推到15年前的那个不眠之夜。1981年7月14日,四川省合川县政府接到洪水警报:特大洪峰将于7月16日晨到达合川,洪水水位将达海拔219米,比枯水位高出33米。由于测绘部门早已将合川县城的每条街道、每个工厂的海拔高程,沿江各乡镇的重要地段、山头的海拔高度进行了精确测量,及时准确地为县政府提供了海拔在219米以下的街道和地区名称等测绘资料,使即将受淹的6.2万名居民,在一天之内有计划有秩序地迁至安全区。沿江各乡镇不仅帮助危险区的农民搬了家,并且抢收了低于洪峰水位线以下已经成熟的数万亩玉米。灾后人们发现,这次历史上罕见的洪水几乎淹没了整个县城,但因提供的测绘数据准确可靠,组织疏散及时,该县在特大洪峰到来后无一起伤亡事故。
历史有时会出现如此惊人的相似。1985年6月12日凌晨3时45分至4时20分,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长江上游72公里处的长江西陵峡西段——兵书宝剑峡出口处的秭归县龙口区新滩镇岸坡,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新滩大滑坡。3000余万立方米土石自100米高处的广家岩坡脚,以排山倒海之势,高速下滑,将古镇新滩全部摧毁,堵塞长江江面达1/3,江中激起巨浪高达54米,涌浪波及上下游江段42公里。但是,滑坡区内的457户1371人却已在灾害发生前全部安全转移,无一人伤亡。当时在险区上下游行驶的11艘客轮,也因事先得到通知停航。这个奇迹是怎么出现的?原来测绘工作者提前已掌握了地壳形变监测的资料。他们通过近十年持续不断的观测结果分析,终于成功地预报了新滩滑坡的时间和范围,在灾难发生之前及时发出了警报。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气候异常,长江、黄河、淮河、太湖等流域的干流、支流时常发生洪涝灾害,中央和各级防汛指挥部门急需了解洪水肆虐的情况、过去兴建的防洪水利设施是否有效。这时,测绘部门制作的洪涝灾情标图便成为了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防总,下到各级政府和防汛指挥部门不可或缺的决策依据。但如果仍利用传统的方法,组织人员现场勘测,层层统计上报,需要的几天到十几天的周期,无法满足指挥防洪抗灾的需要。1989年,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与国家科委、水利部、中科院等部门的专家共同研究开发,利用遥感技术、通讯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洪水灾情动态监测与评估技术系统,实现了对洪水的实时监测及全天候准实时监测。该系统用机载合成孔径雷达获取现场洪水灾情,不管当地云层多厚,在飞机起飞后4—5小时就可以将灾区现场图像和有关灾情数据报告防汛指挥部门,与此同时,利用其中的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地形图、航空图片、卫星图片进行解译和面积量算,对受灾区的淹没面积、内涝面积、受淹村庄等内容进行统计,迅速准确地提交了有关灾情的客观数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