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俱乐部与俱乐部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27
第8版(体育)
专栏:改革篇

俱乐部与俱乐部制
本报记者薛原
用“雨后春笋”来形容篮球俱乐部的建立并不为过。上个赛季的全国甲级联赛,只有广东宏远与浙江中欣两家打出了俱乐部招牌。才过半年,不但12支甲级队已全部“旧貌换新颜”,都带上了俱乐部的称号,就连乙级队中也有近十家成立了俱乐部。篮球改革的东风劲吹,颇有“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
俱乐部陆续建立,新问题也接踵而来。以俱乐部的管理运作而言,广东宏远队是全国首家男子篮球俱乐部,3年摸索所形成的经验已派上用场,去年联赛俱乐部的门票与广告收入超过了百万元,原本苍白的面孔已初见血色。而9月3日才注册的北京首钢俱乐部,现在所有的家当仍只是俱乐部这块牌子。机构、人员、资金等都未到位,教练班子既要抓训练打联赛,又要琢磨俱乐部得发展成什么样子,心中实在没底。
济南军区山东电力队的作法则更为干脆,省电力公司出资两百万,俱乐部去民政局注册,可以作为一个社会团体存在,但没有经营权。全队有了两百万元的赞助,眼前的日子过得不错,能否保证球队的长远发展仍是问题。
八一队主教练王非说,深圳一家公司愿意赞助球队,但这家公司自愿放弃挂上自己的俱乐部名称,理由是名气没有八一男篮大。沈阳军区的俱乐部组建仍在草拟阶段,答应给的资金还没到自己手里,没钱的麻烦依然困扰着球队。全国男篮俱乐部锦标赛上,主教练们有的欢喜,有的无奈,满腹心思不见得都欲说与人知。
篮球改革走职业化俱乐部制是大势所趋,但名副其实的俱乐部决非朝夕可就。光经营管理这门学问,就得学上好一阵子。上个赛季的全国联赛,能够拥有自己主场经营权的球队寥寥无几,体委竞赛管理部门仍然是维系球队生存发展的主要力量。据悉,这个赛季俱乐部已可以同体委协商联合经营主场。但话又说回来,能有几支球队敢对自己创造的价值拍胸脯担保?俱乐部的“断乳期”还远远未到。
俱乐部的成立固然是喜事,但形式转换之后的内容转换则要麻烦得多。
从俱乐部亮出招牌到俱乐部制良性运转,内得完善,外通有无,中国篮球还当奋力求索。(本报东莞9月26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