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向大聪——晒盐的海军上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26
第4版(要闻)
专栏:中华儿女

向大聪——晒盐的海军上校
汪光鑫 石伦河
海军劳动模范、海军大成盐场场长向大聪穿着工作服,裤腿卷得老高,脸庞晒得黝黑,正和战士们一起收盐。这是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里看到的一个镜头。

1970年2月,海军决定在浙江定海一个偏僻的荒滩上建盐场。刚穿上军装的向大聪随围垦大军进入拓荒战场。筑海堤,平海滩,睡地铺,啃压缩饼干,干繁重的体力活,每天蚊叮虫咬浑身泥,却洗不上淡水澡。不论条件多么艰苦,向大聪的心里始终装着首长的话:如今国家食盐不足,供应部队有困难,我们应替国家分忧,一定要让部队官兵吃上我们自己晒出来的盐……
身材瘦小的向大聪干活儿很玩命,别人拉两车石头,他要拉三车甚至四车,还要比别人装得更满。长期和盐打交道,身上溃烂,不小心碰一下就疼得直揪心,可他咬牙不停活。
经过围垦大军两年半的艰苦奋战,拥有2000亩盐田的盐场初具规模,向大聪被留了下来。从此,他与晒盐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战士到班长、排长、场长,向大聪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低过头。盐场工作艰苦,作为场长的向大聪始终战斗在生产第一线。每年夏季是盐业生产的黄金季节,他和官兵们早出晚归,头顶烈日,脚踩50摄氏度的卤水,每天要挑担子累计5000多公斤。
有一年,猛烈的台风横扫江、浙、沪,盐场的堤坝眼看要被风浪冲塌。紧急关头,向大聪率抢险队赶到现场,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水中,组织队员加固堤坝。盐场保住了,向大聪却因过度劳累而发烧晕倒在风雨交加的堤坝上。待他从卫生队的病床上睁开眼睛,已是第二天中午。“得马上检查一下全场受台风影响的情况!”他强撑起身体,跌跌撞撞地冒雨赶往盐滩。

向大聪的妻子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生孩子的情景。她怀第一个孩子时,向大聪曾许诺:保证回家!可妻子临产前,他却因工作忙,回不了家。当时妻子和丈母娘都生气了。
向大聪远在家乡年近90岁的父亲经常生病住院治疗,总是唠叨想见儿子一面,但至今这个愿望也没实现。为此向大聪非常愧疚。他知道,母亲早逝,父亲孤孤单单过日子有多难。当兵这么多年,没有尽过一点做儿子的孝心。可盐场需要他,他只能让妻子回家看望父亲,自己却跟战友们上盐滩了。

在办场方针上,向大聪坚持走科技兴场之路,使一个仅有几十人的小盐场一举跨入浙江省产盐大户前列。据统计,大成盐场已累计产盐20600万公斤,上交国家税利1600万元,去年被评为全军先进农场。
大成盐场过去一直沿用老方法晒盐,亩产食盐始终在250公斤至400公斤徘徊。为了改变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向大聪啃起了大学课本。同时,在场里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兴场活动,成立了技术推广站、科技革新小组,并逐项逐步落实科研项目。课题小组自行设计组装的输送机和盐花机投入生产后,工作效率提高50%。同时,向大聪还根据浙东海域年雨期、降水量的情况,在浙江省首次推广使用了“分散制卤、集中结晶”的晒盐工艺流程,变过去土石板地结晶为吸热黑膜结晶,变人工打盐花为机械打盐花等2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使盐产量大大提高,现在该盐场亩产优质国标一级食盐3500公斤,经济效益成倍提高。
苏遂陆是河南新密市苟堂乡关口村党支部书记,任职13年来,他呕心沥血,使一个偏僻贫困的小山村初步实现了城市化。《中华儿女》下期刊登第四十一篇《苏遂陆——关口不富难成眠》。
——编者(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