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曹化桥:不损的“航天钻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28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曹化桥:不损的“航天钻头”
本报记者 余继军
曹化桥平凡得让人不知从何说起,自1970年因为“出身好”被招进航天部七一○三厂后,一干就是20多年。他虽一直是个装配钳工,却在航天界享有“航天钻头”的美誉,是1995年度全国劳模。
曹化桥加工的零件叫喷注器,是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关键部件。火箭点火时,两种不同的燃料同时从喷注器上的数千个小孔中喷出,相遇燃烧,产生反推力,把火箭推入太空。为了保证火箭的射程和精度,喷注器上的每一个小孔在撞击高度、角度、分度和深径比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有人说加工喷注器是在金属物件上做显微手术,难上加难。
长期以来,由于加工设备陈旧,喷注器的小孔加工全靠手工操作,合格率一般在50%左右。合格率低,就意味着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为一只喷注器动辄价值上万元。老曹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晚饭后,在工厂附近的小河边,经常能看见他捧读《钳工学》的身影;夜深人静时,家人都睡觉了,只有他仍在灯下认真地记学习笔记;星期天,在车间的小孔钻床前,他一遍遍地进行试验……
老曹常说“凡事就怕琢磨”。果真,经过十余年的“琢磨”,他终于摸索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攻克了世界上微型小孔的加工难关。从1988年至今,老曹共加工出喷注器1000余套,合格率达93%,形成了一套“快、精、巧、好”的加工风格。
取出断在工件里的钻头是老曹的绝活儿。为了练就这套本领,老曹可真没少费劲。那是他刚开始加工喷注器时,有一次钻头断在里头取不出来,眼看上万元的东西就得报废。老曹心急如焚,琢磨了一个方案又一个方案,终于把断钻头取了出来。从此,他又跟断钻头较上劲儿了。几年下来,他发明了小夹具等十来种专门对付断钻头的小工具,取断钻头变得容易多了。
1994年12月28日,干了一天活的曹化桥下班后突然“失踪”了。家人和领导到处找也找不到。第二天一早,他又站在钻床前开始工作了。车间主任一问才知道,前一天下午曹化桥突然发高烧,为了不影响第二天工作,他下班后直奔医院,打了一夜吊针……
为了工作,几十年来,老曹基本不看电视。因为他知道,看电视伤眼睛,而要使成千上万个头发丝般大小的小孔个个符合要求,没有一双好眼睛是难以胜任的。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1992年8月14日,我国用长二捆火箭发射“澳星”,老曹目不转睛地收看了电视直播。当火箭喷吐烈焰,扶摇直上九霄时,他激动得流下了热泪——那熊熊烈焰正是从他加工的喷注器上的数万个斜对角小孔里喷射出来的。
长年艰苦而单调的钻孔工作,使47岁的曹化桥染上了多种疾病。可老曹从无悔意,他常说:“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我能干就多干点。”(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