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光彩四溢魅力无穷——一九九五年度“五个一工程”入选纪录片简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28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光彩四溢魅力无穷
——一九九五年度“五个一工程”入选纪录片简评
汤恒
1995年是我国电影纪录片创作丰收的一年。报送“五个一工程”的一百多部电视作品中,优秀之作达三十余部,《中华之剑》、《胜利》、《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见证》、《大京九》、《最后的荒原》、《中国牛王》等即为其中的佼佼者。

热切关注民族命运,紧紧追踪时代风云,从民族屈辱和抗争的历史中升腾起璀璨的希望,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进程中高扬起时代的理想,这是1995电视纪录片创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特色。去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在这样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历史时刻,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电视艺术工作者用笔去触摸往昔,用镜头去审视战争,创作了一大批“反法西斯主题”的纪录片和专栏节目。《胜利》以14集的巨幅,全景式地复活了抗日战争的全貌,以纵接更远的历史、横联世界两大阵营的结构,展现出了“史诗”的恢宏与壮阔。《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见证》倾力关照战争与人的关系,以大量的采访和许多鲜为人知的生动细节,深刻地反映出了侵略者的不义之战和血腥屠杀给人们带来的难以抚平的创伤。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纪录片有着敏感、迅速、快捷的优势。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台栏目需求的扩大,电视纪录片的视点平民化,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然而,视点小、容量小、介入低等等因素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创作人员对于具有思想艺术魅力的大气之作的追求。正是在这点上,《中华之剑》、《最后的荒原》、《大京九》、《中国牛王》实现了创造性的超越。编导人员不怕艰难,不惧风险,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沸腾的现实社会生活,反映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表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涛热流,展示普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从普通的人群里走近英雄,在平凡的世界里发现崇高,为新人新事而欣喜,为奉献和牺牲而礼赞,为辉煌的功业而欢唱,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深情和壮美的时代长歌。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更是纪录片的生命。强调在生活的流程中以镜头内部和外部的运动相结合来追寻事件和人物的本来面目,注重对于客观世界的纪录和还原,以细心的挖掘和执著的探索来追求影片的真实性,这是六部作品共同拥有的、最为重要的艺术特征。在《中华之剑》里,缉毒队员们在茂密丛林中的埋伏和在雨夜深山中的狙击,对于毒品的现场搜查,这一系列的镜头都是与事件发生共时的完整纪录,并且以时间的先后和创作人员的奔波跋涉为结构线索,用字幕的注释和汽车的运动为连接点,极大地强化了镜头和整片的发生时态和真实感。《最后的荒原》和《中国牛王》在创作上没有囿于时下流行的一些新纪实手法,而是遵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熔历史资料和采访镜头于一炉,集解说词的旁白和人物的讲述于一身,回溯历史,展现现实,以丰富生动的具体细节从典型的环境里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编导人员来到了兵团创业者的身边,倾听他们的诉说,端详他们的过去,体察他们的艰难困苦和喜怒哀乐,欣视他们的今天,品味他们的宏伟业绩和崭新追求。不论是昔日叱咤沙场的将军、铁流西进中的普通一兵,不管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戍边屯垦者、兵团的新一代,在细腻的笔触和镜头里显得那样的朴实、真切、生动和感人。为了塑造好牛王李福成这个形象,编导人员追踪牛王的行迹,生活在他的身边,随时捕捉闪光灵动的刹那,随时纪录下生动细致的素材。他们走进了牛王的生活,也走进了牛王的情感世界和思维空间,通过镜头的视野和生活的流程,把一个活脱脱的新型农民形象嵌入了观众的脑海。

凡是看过这些作品,特别是在大量观赏虚拟艺术之后再来欣赏这些作品,人们会兴奋地领略到一种美:真实的美,纪实的美;难免会从中感受到一种震撼:平凡生活的震撼,独一无二的人生和细节的震撼,大自然蕴藉的震撼;他们都会深深地获得一种满足:身临其境的满足,参与其中的满足,追根探源和认识发现的满足。
观众缘何会有如此的感受和收获?盖源于这些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强烈艺术魅力。如果细心感受和仔细研究这一集集的片子的话,并不难体察和把握它们的艺术特色。
故事性。纪录片注重叙事的故事性挖掘虽然不是从《胜利》等作品开始,但却在这些创作中获得了上好的表现。《南京大屠杀》里有唐顺山的故事,有王兆芳的故事,有罗瑾和吴旋的故事;《最后的荒原》里有将军的故事,有归来学子的故事,有女拖拉机手的故事,有边界上屯垦戍边一家人的故事;《中华之剑》里有缉毒英雄的故事,有贩毒吸毒者的故事,也有创作人员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许并不完整,但组合加工相互连接之后,却使作品充盈着传奇色彩和吸引观众的魅力。
悬念感和节奏感。与纪录片叙事经验中的故事性追求相配合的艺术构思,是悬念的合理设置。《中华之剑》把悬念放在小故事与小故事之间,放在摄制人员运动的暂停和转场之中;《南京大屠杀》把故事的完整性打破,把一个人的故事述说放置在不同的间接段落里,以此来强化悬念;《大京九》充分发挥长篇电视节目的优势,人为设置了火车车厢的演播室,沿着新铺设的两条铁轨,以此作为整个节目的结构线索,以此来包容沸腾的京九铁路建设现状,并旁及铁路沿线的广阔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以及历史、文化、旅游等内容。在列车运动的节奏中,敏感地捕捉到了观众的“到站心理”,以到站和列车重新启动的生活节律的巧妙结合,延续观众的观赏兴趣。
现场感和参与感。电视艺术的独特优势在于它能够调动观众积极参与,使观众感到自己是片中人群的一员、是事件发生的亲历者。在营造现场感和调动广大观众的参与意识方面,这些作品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并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大京九》中的列车演播室虽然是人为,但它并没有破坏影片主要内容的真实,而是在京九这条生命线上以运动的方式找到它与观众心理和时代真实的契合点,调动了观众“坐火车、走京九”的参与愿望。在《中华之剑》里,摄像机摄取的画面似乎就在我们身边,摄影队员就是观众派出的代表,冒着枪林弹雨,出入深山老林,跟随缉毒队员到达边关哨所,经历禁毒战线的战火硝烟。即使是在《胜利》和《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历史片中,编导人员也尽量采用原始的纪录资料、寻访当年的亲历者,让富有现场感的画面和活生生的人证与广大观众面对面地交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