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冯牧的散文创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04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

冯牧的散文创作
刘锡庆
冯牧去世一年了。他的去世使中国文学界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理论工作者,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散文家。“评论家”的冯牧,无疑是其“主业”、一生成就的主要“标志”,这已有许多人说过了(虽然还说得远远不够);“散文家”的冯牧,说的人还不多——我就说说这个“题目”吧。
冯牧对散文是情有独钟的。他说:“我喜欢读散文,也热衷于写散文”(《我的三个故乡》“序”)。他最早发表的文学“处女作”(还在北平读中学时,他只有17岁)就是一篇散文;他在延安考上“鲁艺”其考题也是一篇散文——《自画像》,当时颇得“考官”何其芳的赏识,认为“选题好”,并且决定以后“鲁艺”的入学考试均用这个考题;解放战争期间他当了几年随军记者,所写大量“通讯”、“报告”,也属于广义文;建国后他更是把散文视为其“第三产业”(副业),细水长流、笔耕不辍。使我非常感佩的是:冯牧对散文创作是非常严谨、认真的。“十七年”期间他已以《沿着澜沧江的激流》、《湖光山色之间》、《澜沧江边的蝴蝶会》等饮誉文坛,凭他的创作实绩、影响和地位,出一本散文集当绝无问题,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进入“新时期”,到1980年才在“百花”文艺出版社要求下出了第一本散文集《滇云揽胜记》(袖珍本,编选极严);一直到他逝世前一年(1994年)才又出了《冯牧散文选萃》和《我的三个故乡》两书——他生前只出过这三本散文集,且印制得极为简朴、一般——比起那些在文坛“走红”的许多中、青年作家散文集出得那样“多”,那样“豪华”来,真令人有说不出的叹惋、不平!
其实,冯牧的散文是非常有特色、有成就的。就拿《冯牧散文选萃》(这实际上是作家“自选”的代表性文集)一书来说,它分四辑编排:“彩云之南”分量最重,除上述说及的三篇名著之外,《瀑布之歌》、《虎跳峡探胜》以及“新时期”根据当时日记、笔记回忆而成的《神游石城》、《彩云之南》和新写的《澜沧江上“小太阳”》等,流光溢彩,极富神韵——冯牧曾不辞艰难险阻亲历云南这“第二故乡”达十多次,足迹几乎遍及全境,其踏勘之全、了解之细以及记述之精、描绘之活实在是超过了徐霞客、李元阳等古圣前贤的观照视野和艺术表现,以“纪游写景”的方式,“人与大自然”的主题、意蕴,把云南这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描摹得引人入胜、跃然纸上!我觉得,就散文创作而言,冯牧怕和云南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纠结难分了(这既是作家的“成就”所在,也是冯牧作为“云南之子”的最大荣耀);“延安寻梦”主要是旧地重游时所引发的缕缕思绪、忆旧情怀,带有浓重的“自叙传”色彩,其中《延河边上的黄昏》、《延安寻梦》,抒发了作者对其“精神故乡”的无限爱恋,《窄的门和宽广的路》,则真实、生动地记写了他走上“文学之路”的曲折历程:家庭和学习环境的良好、青年革命者的壮怀激烈、求学于“鲁艺”的刻苦攻读、下江南赴边陲调北京的人生经历等,都围绕“革命——文学”这个主轴穿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及文学韵味,欲了解、研究冯牧者不可不读;“岁暮怀人”系怀人散文,其中写到的人物有巴金、冰心、何其芳、周立波、郭小川、方纪、朱丹、苏策、海默、关肃霜等,这些人物由于作者相知甚深,写起来游刃有余、勾勒精妙,其有感而发处多有警醒人心的魅力;“异域心影”则为出访国外留下的影像,尤以《樱花与梅花》最见功力。冯牧的散文数量确实不多,但篇篇可读,以“质”取胜,表现了冯牧真纯宽厚、仁爱面世的高风亮节和真实严谨、出新求美的个性文风。
冯牧的散文,他自己说:“主要是记录了自己多年来所走过的艰辛路程的足迹”;但他明白:“散文是一种最为自由的文学形式”(均见《我的三个故乡》之序)——比起散文“最为自由”的天性来,他的散文当然还是有其不足的;但哪个散文家又能够穷尽广袤“自由”空间的全部呢?按冯牧的写作“计划”,他是准备写一本规模“宏大”、“比较有分量的具有鲜明色彩”的观照云南的艺术散文集的。可惜,他的过早的谢世使这一气魄宏大的愿望再也不能实现了。这不仅是冯牧个人的遗憾,也是当代散文界无可挽回的损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