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陕北山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04
第12版(副刊)
专栏:

陕北山城
桑原
我生平还未见过这样险丽的城:几万人都集居在峻峭的山崖上,而且临危不惧,自得妙趣,能够安居乐业世世代代生存繁衍下来。你瞧,东边千丈峡谷里奔腾呼号的黄河,西边深谷大涧里急湍而来的佳芦河,气势何等恢宏,声韵何等磅礴啊!两河相夹后就匆匆交汇,硬是把个县城挤到山顶上。从河岸到山头,全是如刀劈斧砍无比峥嵘的石灰岩,其形其状其貌其神态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佳县县城的房基几乎全用岩石砌成,无论大小、高矮,结结实实,稳稳当当,或淡黄,或青灰,一层层,一幢幢,从半坡到山顶,方位走向有序,高低错落有致,煞是壮观。我见一些人家的院墙也全用石条石块砌成,齐齐整整,有棱有角,不得有一丝含糊。因此,这个县城的街道门牌独具一格,临黄河一面的叫东坡,临佳芦河一面的叫西坡,以坡代街,既新鲜又有趣。我生平还是首次见到这样的称谓。
从黄河岸至县城的半山腰上,悬空陡然而立的是一座古寺院,明代万历年间所建。因它是建在一尊酷似香炉的奇岩上,故曰香炉寺。
香炉寺下,就是黄河古渡口。从渡口进县城,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通至一个门洞下。门洞为拱券式,高大厚实,且有铁门严守。门洞上是砖砌的城墙,坚不可摧,是为明代修建的一座城堡。从河东到佳县而来的人,唯过此渡口,唯入此城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无他路可寻。因此这座城堡固若金汤,这道城门自然就成为咽喉要塞之地。现在,从佳县城到山西克虎镇虽已有大桥,但游人还是乐意乘摆渡来往,体味一下已逝去的年代。日寇侵华,挥刀想打过黄河,而且几次妄图从此关隘突破,都是以失败告终。因佳县人民亦如黄河边的山石一样过硬啊,轰不破,炸不烂,攻不动,守住了县城,守住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正因为佳县的石头多,所以居民们更加珍惜这儿的每一寸土地,即使半山坡巴掌大一小块热土,也要种上谷黍种上蔬菜植上树苗,生出一片片盎然的绿意。我见东坡的一家院落,用石条砌成的窑洞,用石块垒成的院墙,在院门洞旁边,有一个水道口,从水道口伸出一条条长长的塑料管子来,一直伸进小街下面的一块菜地,干什么?浇菜,浇那两畦油绿鲜嫩的菠菜。望着这个画面,再瞧那流向远方的黄河,我的心怎么能够平静呢?
黄河岸边枣树多。这枣树不但在佳县县城的独门小户中生长得极为旺盛,在峤峤的崖畔沟峁上都有它们的家族,枝繁叶茂,干高枣大,成为这儿的又一景观。我一边观赏茁壮的枣树,一边沿黄河岸向南走去,不多时,就来到了南河底村。这个村庄北靠佳县城,南傍白云山。一片绿树簇拥的小山沟,沟口居住着二三十户人家。1947年10月21日,转战陕北的毛泽东主席经佳县县城来到南河底。正巧村民李正兴新建起三孔窑洞,经过一年多的风干,正欲搬迁还未搬迁之时,毛泽东与周恩来、任弼时风尘仆仆来了,热情憨厚的房东就主动让出新窑洞来。毛泽东等人在这个小院里住过九天九夜,直到10月29日方离开这儿。翌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由吴堡之川口东渡黄河离开陕北进入华北解放区。毛主席在东渡黄河回首眺望河西时,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
在我返回佳县县城的山路上,耳边还回响着老房东李正兴孙女的话:“我爷爷在世时,经常叨念毛主席。他和俺爷爷称兄道弟的,可好啦!俺爷爷悄悄告诉过俺,当时毛主席不叫毛泽东,叫李德胜。他终于胜利了!东渡黄河,打下了全国的江山。”
我亦颇有感慨地对朋友们说:陕北是个好地方,佳县是个好地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