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知不足者成大器——陈玲玉巡回演唱会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05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知不足者成大器
——陈玲玉巡回演唱会的启示
吴文科
包括曲艺在内的民族艺术一个时期以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演出市场相对疲软的堪忧现状。然而这种现状在党和政府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倡导下,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明显标志,是一批相当出色的青年艺术人才的脱颖而出与走向成熟。日前开始启动、历时三个月、行程数千里的广东粤曲青年演唱家“陈玲玉京津沪穗港澳’96巡回演唱会”的隆重举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广东粤曲是一种音乐性很强的曲艺品种,由于演唱语言的地方性特点,使得难以走出广东而为更多的人所了解。陈玲玉有幸参加了1991年在天津举办的首届中国曲艺节,以一曲沉雄悲壮的《琵琶壮烈歌》引起了曲坛注目;在1995年平顶山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曲艺节上,陈玲玉更上层楼,又以一曲《悲歌广陵散》获得曲艺艺术的最高奖“牡丹奖”。两度北上涉足全国性艺术展演与交流的经历,奠定了陈玲玉本人在当今曲坛的地位与影响;同时也昭示人们,地域特色不一定就是一种艺术的局限,好的优秀的粤曲艺术同样能赢得更为广泛的听众。这是陈玲玉走出广东后领悟到的道理,也是她由一个青年演员由自信而走向艺术自觉的开端。于是,她顶住了成名后各种利益的诱惑,毅然跨入中国戏曲学院深造进修;她冲破了传统的师承观念,又拜北方京韵大鼓名家骆玉笙为师习唱大鼓;她还悟出,单靠被动地继承与模仿,创造不出属于自己和当今时代的辉煌。因而,她不仅开创了弹唱广东粤曲的先例,融李丹红、白燕仔、劳艳娟诸师的优长于一身,而且学习自撰曲词与设计唱腔,开始了自身全方位提高和升华的大胆实践;有意识地熔铸着属于自己具有鲜明时代色彩、为当代包括广东在内的全国听众都能接受的粤曲演唱风格。听过陈玲玉’96巡回演唱会在北京的首场演出,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陈玲玉的努力是成功的。陈玲玉本人引用古代圣贤的话慨叹“学然后知不足”,认为自己19年的从艺之路,由此完成了她从“不知足”到“知不足”的艰苦过程。而对于广东粤曲乃至整个曲艺艺术来说,这则是从仅仅拥有一名普通演员到拥有一位真正的表演艺术家的过程。
陈玲玉的作为因此而有着多重的意义与启迪。首先,作为一名青年演员,她能顶住流行歌曲演唱的诱惑,孜孜矻矻地执著于传统深厚又天地广阔的民族曲艺艺术,这种精神本身就十分可贵。她原本主攻琵琶伴奏,却能唱响唱红;她成了一名演员,却又钻研创作;她已经有过19年的从艺资历,却仍然不忘拜师深造读书学习。凡此无不表明,她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卓然具备了高目标、长眼光、大志向,及其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大家气派。这在一个以当“明星”自足的时代,更属难能可贵。其次,就艺术本身革新发展的意义而言,陈玲玉的成功启迪,除了她的勤于刻苦发奋、肯于卧薪尝胆、善于兼容并蓄外,更重要的是其艺术观念的彻底自觉:懂得单靠被动地继承模仿,创造不出属于自身和当今时代的辉煌;只有主动出击、积极拿来、化人为己、融会贯通,才能自成一格、自创新路。因而她敢于在粤曲表演时自弹琵琶坐唱,一改单纯站唱的模式;善于把北方大鼓和江南小曲的音乐素材糅进粤曲演唱,同时调整传统粤曲演唱的行腔节奏;勇于把个人演唱会由北京、天津、上海、香港、澳门一直开到广州,显示一个青年演员的底蕴与实力。这无论对广东粤曲还是对曲艺唱曲来说,都是空前的。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为曲艺艺术的繁荣发展,奏响的一曲盛世豪歌。而陈玲玉的歌喉,正是这“曲”豪歌中最为清迈的“音符”之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