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的笃”九十喜逢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05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的笃”九十喜逢春
陶瑞兴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秋阳下的嵊州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越剧诞生90周年纪念活动正在这里隆重举行。
90周年并不漫长,三天的时间更是短暂,然而纪念活动却丰富多彩。三天中,有全国名伶角逐的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又有剡溪儿女争艳的民间艺人越剧大奖赛;有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的纪念大会,也有新老艺人同台演出的文艺晚会;三天中,人们是那样步履匆匆,人们是那样欢欣鼓舞。是的,越剧能从90年前的嵊州地方“小歌班”(的笃班)发展成今天饮誉海内外的全国性大剧种,人们怎能不为之自豪,怎能不为之庆贺呢?
袁雪芬等老一辈越剧表演艺术家特地从上海来到了家乡,参加全国越剧青年演员大奖赛的来自三省一市17个越剧团的43名新秀也来到了这个越剧的故乡,文化部、浙江省有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也来到了嵊州,大家相聚在越乡,共贺越剧的繁荣发展,共议越剧的改革探索,情之切切,心之昭昭,意之坚坚。
确实,90年来,越剧的发展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她凝聚着剡溪儿女的无限智慧,倾注着老一辈越剧艺人的满腔心血,也映照着党和人民的深情厚爱……
嵊州古称剡县,置县达2100多年历史。这里四面环山,九曲剡溪横贯其中,佳山胜水,风景秀丽,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之说。秀丽的山水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给越剧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当时,剡中大地涌现出众多“草木才子”,他们以民间的小调和广泛流传的佛曲宣卷为基调,在田边地头说唱当地的新闻趣事,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四工合”唱书调;后发展为“沿门唱书”、“落地唱书”,成了当时嵊州农民谋生的手段之一。
1906年农历正月底,嵊州唱书艺人在于潜、余杭等地用稻桶和门板搭成简易戏台,首次登台演出,并改说唱为演唱,深受乡邻喜爱,不到一年时间,境内几乎所有艺人都合班上台表演,正式组成戏班,俗称“小歌班”。由于伴奏以尺板和鳖鼓为主,故又称“的笃班”。就这样,一个新的剧种在嵊州诞生了。
小歌班发展速度非常惊人。1917年,小歌班闯入上海,经过语言和音乐方面的改革,一举打响,越剧终于在十里洋场立足。当时,上海《申报》广告始称“小歌班”为“绍兴文戏”。1923年,一个叫施家岙的嵊州小山村开办了第一副女子科班,于是便有了女子越剧。30年代中期,“绍兴文戏女班”接踵涌入上海,影响日趋扩大,广告始称其为“越剧”。1942年,以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演员,大力倡导越剧改革,在建立起编导制的同时,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戏《祥林嫂》,从而使越剧以其清丽委婉、抒情优美的风格闻名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下,越剧艺人们进行了以“改人、改制、改戏”为中心的三改学习,越剧从此进入了全面繁荣发展时期。全国曾有260多个专业越剧团,演出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并走向世界,受到东南亚国家和欧美观众的欢迎。期间,越剧新秀人才辈出,唱腔流派精彩纷呈,数以百计的新剧目上了银幕和荧屏,越剧艺术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在发源地的嵊州,越剧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越剧诞生起的90个春秋里,嵊州人辛勤耕耘,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舞台乐章,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已涌现出了“四工合”唱书的创史人金其炳;“吟嗄调”创始人金芝堂、相金堂;女子越剧早期著名演员“三花一娟”中的施银花、赵瑞花、姚水娟;“越剧十姐妹”中的袁雪芬、竺水招、范瑞娟、傅全香、筱丹桂以及后来成名的周宝奎、商芳臣、王文娟等一大批越剧人才;创办于1962年的“越剧之家”,为全国20来个省市的100多个专业越剧团输送了上千名男女演员和伴奏员。目前全国100多个专业越剧团里,嵊州籍演员有3000人,几乎每一个越剧团都有嵊州人。
本市的越剧爱好者和从艺者更是不计其数,从热闹的市中心到偏远的小山村,从哑哑学语的孩童到白发的老婆婆,几乎都会哼唱几句越剧。全市除一个专业越剧团外,还有99个民间越剧团。他们忙时种田,闲时演出,经常活跃在城乡各地。嵊州人还建造了我国第一个专业戏曲博物馆——越剧博物馆,五年已接待了十余万人次的海内外来宾。
“老树春深更着花,千蕾竞放拥未来。”今天,嵊州市委、市府对越剧事业给予了更大的关注。今年年初,市里已响亮地提出,要把嵊州建设成越乡文化体育特色城市。为实现这一目标,市里已落实了六件实事,即编写越剧教科本,在全市学校中开设越剧基础教育课;创办越剧艺术学校;组建演出公司和行业协会;建造越剧排演厅;建立越剧发展基金会;进一步推动越剧事业的发展。号令一出,群情振奋,就拿越剧艺术学校招生来说,只有50个名额,报名者竟达1.2万人。
“的笃”九十喜逢春,越剧这朵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一定能越开越妍,迎来更加灿烂的21世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