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翻旧剧 立新意——昆曲《绣襦记》导演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05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翻旧剧 立新意
——昆曲《绣襦记》导演札记
范继信
明传奇《绣襦记》流传了几百年,在民间影响很广。为了探索传统剧目翻新,让华夏几千年文明在新时代闪烁出新的光华,江苏省昆剧院决定,由孔爱萍、程敏等青年演员担纲,重新串联改编成一出故事情节完整的《绣襦记》,并决定由成进森改编,由我执导。
明传奇,讲述了常州府太守之子郑元和与烟花女子李亚仙的故事。一个因女色而堕落的青年,父亲的封建严教只能枉送其性命,倒是卑田院乞丐却有诚慈之心救其一命,而娼妓李亚仙能自剔双目奉献一片真情。一些不齿于人的下层人却挽救了一个上层中失足的青年,封建礼教还不如乞丐和娼妓的爱仁之心,这是明传奇《绣襦记》的精华所在。但是传奇五十折,洋洋一长剧,要将全本压缩成一台剧目,必须剪裁改编,我们通观原著,决意以李亚仙为核心,从李与郑相遇坠鞭,杀马感恩,赠襦定情,亚仙为促郑去应试而忍痛断爱,及莲花释误,剔目劝学。最后高中隐归一连串的情节展开,围绕着李亚仙心态的演变,突出了李亚仙对郑元和的至诚至爱,完成了纯洁的情爱追求。这不是我们对李亚仙的刻意拔高,而是被青楼女子剔目的壮举所感动。李亚仙的付出并不是为了得到,也不是为了索取,更不是为了交换,她是怀着一颗爱心、一腔热诚、一片痴情,把一切奉献给了自己钟爱的人。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大胆改变了原传奇中大团圆的结尾。
当改编剧本的方案结构决定后,如何在舞台上体现,是昆剧导演的重要课题,尽管《绣襦记》传统折子戏有精彩的表演艺术保留至今,可以借鉴和依托,但作为一个新创的剧目而言,仍有大量填补和新创任务。导演必须遵循昆剧传统艺术的创作规律,建立具有昆剧风格的新编《绣襦记》。因此舞台结构、调度处理、角色行当的应工,表演程式的运用,唱腔念白的特色,人物感情的体现等诸方面都必须立足于自我——昆曲的创作格局。立新之意、还我之本。
在第四场郑、李卑田院相会,是传统折子戏教歌、莲花二折的合并,郑元和打莲花落诉述自己沉痛遭遇,是昆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精华。在剧本上加强了两人感情矛盾的冲突,在表演上运用保留了传统打莲花的程式技巧,在演出中产生了强烈的剧场效果。
在第五场李亚仙手持银针,刺向双目,郑元和飞跪下地急呼向前,李亚仙剧痛难忍,双臂伸开僵尸式的仰天躺倒于桌,郑元和冲上前去,李亚仙痛得打滚从桌上抡背落地,郑元和扑拉将桌翻倒,伸出双手紧拉亚仙抱在胸前,这一整套身段技巧组合,形象地刻画李亚仙剔目这一壮举,将全剧推向高潮。
昆剧的传统折子戏,是一桌二椅的表演形式。作为一个新编的大戏,考虑到今天观众欣赏习惯,我们采用了少量景物的舞美设计,大虚小实的交待环境,但又不拘泥于景的环境的限制,仍然时空自由的转换。以戏曲的舞台调度格局,根据人物的内心活动作为舞台调度的依据,凭借传统表演艺术的程式,来结构矛盾冲突,人物感情的变化,通过角色在舞台上的流动,将有限的舞台空间,在流动中创造出自由变化的空间。
此次《绣襦记》参加’96全国昆曲新剧目观摩演出,受到专家、同行、观众的关注和好评,这是创作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应该提出的是《绣襦记》全部由青年演员组台演出,他们在张继青、高继荣、姚继荪等著名演员的辅导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是昆剧的希望,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昆剧后继有人。昆剧的前景将是灿烂光辉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