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捷克汉学大师普舍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06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今古人物

捷克汉学大师普舍克
朱伟华
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有两本书曾经唤起了人们对华夏文明和中国命运的关注。这两本书就是报告文学家基希的《秘密的中国》和汉学家普舍克(1906—1980)撰写的《中国——我的姐妹》。
雅洛斯拉夫·普舍克于1906年9月14日出生在当时尚属奥匈帝国的波希米亚省。20年代中期,当普舍克进入布拉格查理大学文学院攻读古代史时,独立不久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已发展成为科学文化昌盛的国家。为了进一步开展对斯拉夫文明和东方文明的研究工作,捷克总统马萨里克用捷克和斯洛伐克侨民组织送给他的贺寿礼金,在布拉格建立了斯拉夫研究所和东方研究所。
1930年普舍克在查理大学毕业。之后,他在捷克的皮鞋城兹蔺工作了一段时间。在那里,他为商贸人员办过汉语学习班,并编写了捷克第一本汉语课本。
1932年,普舍克在跋佳皮鞋公司的资助下,到中国和日本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考察。在中国,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与鲁迅、茅盾、冰心、丁玲等我国的著名作家都有过交往。他开始翻译鲁迅的作品,并和鲁迅先生互通书信。1937年,他一回到捷克,便出版了《呐喊》的捷译本。这本捷译本也是《呐喊》的第一个外文译本,鲁迅先生在逝世前两个月亲自为此书写了序。40年代初,普舍克撰写的《中国——我的姐妹》出版。此书记录了普舍克的中国之行,表达了作者对华夏文明的仰慕和对中国命运的关切。书中还刊出了鲁迅先生致普舍克的一封信(原信现存北京鲁迅博物馆,是普舍克院士的家属在80年代捐赠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的高等学校被德国法西斯关闭。普舍克利用在东方研究所供职的机会,组织汉语学习小组。为捷克汉学的兴起,播下了第一批种子。
二战后,普舍克出任查理大学文学院远东系主任。1952年,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成立,普舍克被任命为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所长,并被选为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院士。
普舍克院士曾率领文化代表团访问中国。回国时,他带去了中国政府赠送的2.7万册中文图书,在东方研究所建立了鲁迅图书馆。现在,藏书已超过6.6万册的鲁迅图书馆已成为欧洲有名的汉学图书馆。在这里收藏的书籍除了有关中国的现代出版物外,还有中文善本书、中国早期的珍贵期刊或它们的复印本。
担任学术机构领导工作的普舍克院士的社会活动十分繁忙,但他作为一名学者,仍不知疲倦地继续着自己的汉学工作,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名著和现代作家的作品:如《孙子兵法》、刘鹗的《老残游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多部鲁迅的作品、《艾青诗选》、《茅盾短篇小说集》、茅盾的《子夜》、田间的《赶车集》等。
普舍克涉足汉学是从研究中国的历史开始的,他的大学毕业论文的题目是《狄的迁徙》。以后他的注意力转向了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的民间文学和现代文学。普舍克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成就是毋容置疑的。他先后用德语和捷语撰写了《中国解放区文学和民间口头创作》,以十余万字的篇幅论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作家们在抗日战争期间所发表的作品。普舍克认为这些作品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它们植根于民间文学。
晚年,普舍克院士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两部文学百科词书的编纂工作上。1967年布拉格出版的《亚非作家词典》(两卷本)就是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的东方学家们在普舍克领导下完成的。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被苏联等五个华沙条约国的军队占领。一贯与中国友好、高风亮节的普舍克院士在东方研究所的领导职务被撤销。但他仍冒着风险,在自己的寓所召集比他处境更为困难的汉学家们定期集会,鼓励他们不要中断自己的工作。同时,他接受英国皇家科学院的邀请,担任了英文版《东方文学词典》(三卷本)的主编。
作为倡导古今并重、以今为主的布拉格汉学学派的创始人,普舍克不仅开创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学术界对中国的全面研究工作,而且也培养了一大批造诣颇深的汉学家。当今捷克和斯洛伐克学术界中的老一代汉学家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普舍克的学生。在美国、加拿大和波兰等国的著名汉学家中也不乏他的弟子。
鉴于普舍克院士在汉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德国的两所科学院曾接纳他为通讯院士,汉堡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大学先后授予他荣誉博士的称号。
普舍克院士是世界汉学家中的佼佼者,也是中国人民不能忘却的朋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