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上海画坛不老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06
第4版(副刊)
专栏:

上海画坛不老松
周成
在上海书画界有一位中西画法兼备,擅长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松竹,尤以画松独步于“海派”画坛的著名书画家,他就是年逾八旬仍在中国画领域挥毫泼墨、笔耕不辍、锐意求新的黄达聪先生。
黄达聪先生是浙江永嘉人,生于民国之初的1914年,自幼喜学书画。1931年,他经伯父指点考进由刘海粟先生担任校长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开始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一年以后,他又随该系师生转入黄宾虹先生担任院长的中国文艺学院,继续学习中国画技艺。当时该院的教师除了黄宾虹先生,还有张善孖、张大千兄弟和郑午昌、谢公展、张红薇、王师子、郑曼青、马孟容、许徵白、刘贞晦、方介堪、楼辛壶等书画、诗文及金石名家。他在接受众多名家指点的同时,还经常听习西画系的课程。中西画法的熏陶,使他的画艺根基初具。黄达聪在本世纪40年代后期,尤其是全国解放后,深研中西画法,进入了“厚积薄发”的更高的艺术创作阶段。在中国画传统技法上,他上承宋、元遗意,领悟名家精髓,工笔、写意兼习,各种门类均攻。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他遍访名山大川,写生作画,留下了众多不同风格的作品。黄先生长年临摹众多名帖,博采众长,书法艺术也有深厚功底。
长期在上海这个中西文化交汇的大都市生活和作画的黄达聪先生,与他同时代的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一样,除了精研中国画传统的笔墨技巧,还放眼世界,大胆吸取西洋绘画中透视、构图、造型、明暗、色彩处理方面的精华,为我所用。人们时常可以从其作品内看到西洋画诸多营养的滋润。这也显示出“海派”画家共同的时代特征。黄先生年过花甲以后,更勤于绘事,在近二十年的时间内留下了累累硕果,1992年的写松杰作《峨眉道上》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这幅画中运用娴熟的写松技巧,描绘了峨眉古道上浓荫蔽日的青松。画家在画面构图上改变散点透视的传统手法而大胆运用西画中的焦点透视,使观者的目光沿着山路由近及远,消失在画面中心。近景中浓墨重彩的青松笔直挺拔,如同特写一般;中、远景的青松用淡墨和色彩勾勒,逐渐淡去……由此创造出深邃、高洁的意境,反映出黄达聪先生极高的艺术造诣。
198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旨在宣扬中国画特有艺术风格的纪录片《唯中国独有》,其中就专门选择了刘海粟、朱屺瞻、谢稚柳、黄达聪这四位“海派”名家。1988年,黄达聪先生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盛大的个人画展,上海画坛反应强烈。
(附图片)
(左图为黄达聪作《峨眉道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