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大道常心——读梁树年先生画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07
第12版(美术)
专栏:画坛人物

大道常心
——读梁树年先生画作
陈绶祥
梁树年先生是我国老一辈的著名画家和艺术教育家,今年86岁,已在中国画艺苑中默默耕耘了70年。他现在仍体魄强健,笔耕不辍。
梁先生的从艺途径是中国式的:幼年读私塾,少时师从民间画师,有一定成就后拜名家张大千为师。继而读书行路,通经史,广交游,厚积薄发,触类旁通,渐成自家丘壑。中年以后,一直在西方式的中国学校中执教。淡利薄名,宁静坚毅,不求险怪奇绝耸人视听,但以平朴真趣浸润常理。他的作品通俗而不媚俗,可观可读又不滞不塞,在近现代中国画坛是不多见的。
梁先生在艺术道路上走的不是“文人习画本无师”之途,而是一条更古老的“由技通法”、“沿法循道”的路。这是一条平坦的路,一条不显山不露水、人人都能走但很难有人走到光辉顶点的路,在20世纪中国特殊的文化氛围中,更是一条高不成低不就的、既容易被人斥为保守落后、又容易被人视为匠气俗格刻板之路。应该承认,由于中国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道路并成为民族文化的典型样式与精神表率,故而除了许多完善的语汇元素与逻辑方式等组合形成的艺术语言程式之外,还对许多由民族文化导致的其它方面的审美境界有很深广的阐发,因此在艺术追求过程中才真正需要“不拘于法、触类旁通”的勇气与魄力。梁树年先生作为一个画家兼教育家,他既不能让学生在初学时无法可依,又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拘泥于法,更不能使自己的绘画落入泥法不化或浅显无文的地步。这确是难题。在梁先生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他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成就——既没有把作为法式的艺术语汇程式当成唯一的楷模,又时时注意时代的审美要求与由时代变化造成的文化氛围;他非常注意从法式中寻找一种与现实有更多关联而又不脱离中国画境界的表述方法。他不是机械地让学生在习法中变成“熟练工种”式的操作,也不允许学生脱离循序渐进而无法无天。他以自己守法而更用法的作品让我们从中窥见了艺术的平常道理与艺术家的真实心境。从梁树年先生多年的作品中,我们不难体味出他这种追求。他实际上在一步步的积累之中将平常法度转化成一种精细的语汇,将平常心境发展成一种浸润的包容;特别是到了近十年的创作,他能独步于自己一贯的法度之中,从容显出通脱的境界来。
梁先生在回顾自己的创作时,曾作《水调歌头》以自律,词曰:“少儿耽涂抹,想一蹴而通。学后方知非易,十载叹无从。马瘦途长人老,渴望津头指引,怕水尽山穷。赖有精诚在,不会没前程。遇困惑,莫轻弃,耳休聋。方家多似星斗,先驱带后骢。笔墨相承相继,诗境也同画理,胸次并包容。山川多丘壑,云过见高峰。”一股诚朴之气!可谓悟彻了画道。他的平常通透的作品,正是他数十年磨练,完成了不平常的探索。
(附图片)
观泉图(中国画)梁树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