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纺织工业曾被誉为“俏姑娘”,但如今“俏姑娘”却笑容难展——“俏姑娘”如何俏起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09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纺织工业曾被誉为“俏姑娘”,但如今“俏姑娘”却笑容难展——
“俏姑娘”如何俏起来
本报记者 彭嘉陵
纺织业亏损,固然有棉花调价,成本增加,出口退税降低等因素的影响,但是,纺织行业存在的“高、低、大、滞”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解决,成本高,生产率低,总量大,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滞后,影响了效益。今年上半年经济效益还在下滑。
记者最近采访发现,给“俏姑娘”治病不仅需要资金投入,更需要对症下药的良方。
自己站起来
纺织总会会长吴文英最近在全国纺织行业座谈会上说,纺织行业要走出困境,实行产业升级,最难的是思想转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纺织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做出过很大贡献,企业也的确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近几年,国家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已经拿出有限资金帮助纺织企业。今年上半年,为缓解纺织企业资金不足的矛盾,国家及时安排了70亿元购棉专项资金,并对纺织品出口实行优先退税;近些年来,国家对纺织压锭改造有贴息贷款;另外,国家给予纺织技改的专项资金占全国的1/10至1/9。比较起来,全国没有几个行业有这样的优惠待遇,这些都说明了国家对纺织行业的重视。
但是,应当说,有些纺织企业并未用足用好这些政策和资金;而没有得到资金和政策的企业还盼望着国家的救助。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趋势下,这样等下去很可能不会如愿以偿,甚至贻误新的时机。
能不能尝试着自己站起来?事实上,纺织行业有不少不等不靠、眼光向内的企业,他们痛下决心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如今都已从困境中找到生路。始建于1949年的浙江麻纺织厂,曾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黄麻企业,进入80年代,全国麻袋过剩,浙麻不得不另谋生路。技改资金紧缺,9000多名劳动力难以安排。从1985年开始,浙麻实行逐步调整、分步到位的战略,历经10年,到1994年6月彻底停止了落后的麻袋生产。现在,通过全面的技术改造,浙麻已脱胎换骨,成为全国簇绒地毯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浙麻的转产、调整应当说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不少纺织老企业都面临着产品不对路,需要转产改造的课题。重要的是看准市场,痛下决心,不再等靠,及早调整。看来,等着国家给政策是不现实的。
“锭子否决制”
棉纺纱锭过多是低档次产品重复生产的根源。经国务院批准,从1992年起实施“东锭西移”方针,由国家贷款压锭改造500万锭,由社会统筹,各省市负责压缩500万锭,共计1000万锭。有消息表明,近两年全国已转移和正在转移的纺锭约85万锭,其中向新疆转移55万锭。但从总体上看,压锭进展不理想。执行压锭改造的16个省市中,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天津、吉林7省市,锭子又有增加,其中安徽、河南、湖北增加的锭子数量超过10万锭。
纺锭为什么压不下去?地区比较利益驱动,盲目新增能力是重要原因。1994年棉花价格地区差价大,产棉区纺锭一转就是钱,有的地方在压缩淘汰落后棉纺能力的同时,未经批准又新上了部分棉纺能力。
纺锭压不下去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对压锭认识还不统一。有些地方或企业对保留3100万锭的纺锭数量是否能够满足需求有所怀疑,因而对压锭是否需要这么大力度持观望态度,当然不会下决心压掉它。
那么,3100万锭的总量是如何确定的?是纺织总会领导拍脑袋拍出来的吗?不是,它来源于对近些年产销率的统计、对我国人民穿衣达到小康水平所需纺织品总量和出口需求的预测。
表面上看,压缩纺锭是领导部门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市场需求。市场容量是一定的,需求的增长是有限的,而且我国纺织品一多半市场在国外,如果不增加生产高档次产品,国际市场很难稳住。
锭子规模就是市场规模,每一个企业都应把自己置身于全国的大市场中考虑,看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中能占多大比重,超过了,主动压锭,早压早主动,晚压就是在生产积压品。纺织行业可从邯钢的成本否决制得到启发,实行“规模否决制”,即“锭子否决制”。如此,纺锭总规模才能控制在适当水平,效益才能体现出来。
政府下决心
纺织工业生产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难的矛盾突出,原因主要是富余人员不好安置。不少地方在难题面前止步了。有没有解决办法,政府的决心和选择很重要。
企业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近几年,在诸多困难面前,武汉纺织行业不停歇地调整产品结构,进行企业技术改造,但效果不甚明显。全行业连续6年亏损近7亿元。以后他们认识到,如果继续固守老的思维模式,一厂一厂地调整、扭亏、解困,难以形成市场优势,客观现实迫使他们着力进行群体结构的调整和资产存量大范围的优化组合。
武汉纺织局决定以20余户企业组建起三大企业集团,将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设备集中到三个棉纺厂,以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将分散在各企业中的相关产品、设备、人才以及土地、资金和无形资产进行优化重组。
这是一项伤筋动骨的大工程,最难的是职工的安置。武汉市政府认为,与其长期背着这个沉重的包袱,不如痛下决心,帮助其彻底改造。今年内全市纺织企业将分流1.2万人,其中市政府帮助分流5000人,并由一名市委秘书长亲自抓落实。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支持使难点有了突破的希望。
但是,目前相当一些地区的政府部门还没有下这样大的决心。应该说,难度确实不小,但如果政府部门下决心去做,总会找到解决办法,也会很快见到实效的。因为在很多地方,纺织业是支柱产业,扶持它,使其经济结构理顺,不仅对纺织业本身的发展,而且对当地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都将起到推进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