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千里赤水最神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11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追寻地球上的红飘带

千里赤水最神奇
 本报记者董宏君 新华社记者 刘建新 周志方
这是一条神奇的河。千百年来,褐红色的河水中不知流淌着多少神奇的故事。而最为神奇的,是长征红军在这里神出奇兵,四次飞渡。
1935年初,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向赤水河挺进,准备在长江上游渡江,与川东的四方面军会合。红军抵达赤水河中游土城后,遭到了十多万敌军的前堵后追。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审时度势,挥师西渡赤水河,揭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1月28日至29日,红军在土城、元厚一渡赤水河,到达云南扎西。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会议,决定利用敌人判断红军要北渡长江的错觉,出其不意重返川南。红军2月18日至20日在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二渡赤水,攻克娄山关,歼敌一个整编师,再占遵义城。3月16日至17日,红军避实就虚,在茅台三渡赤水河,进入川南地域。3月21日至22日,红军又神出鬼没地从二郎滩、太平渡四渡赤水。随即过乌江、逼贵阳、渡金沙,冲出了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
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重新确立领导地位的毛泽东,在长征途中第一次指挥作战,也是红军长征的第一个大胜仗,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四渡赤水,是我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典范,周恩来高度评价它是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
赤水涛涛,神韵悠悠。勤劳勇敢的赤水儿女,正在用辛勤的汗水和无穷的智慧书写着新的“得意之笔”。
曾是赤水天然气化肥厂的一名青工,现已担任仁怀市市长的谭智勇,至今仍珍藏着一小瓶赤化首次生产成功的尿素。这一小瓶洁白的尿素,为赤水河无数个神奇故事增添了动人的一章。
当一辆辆满载化肥的汽车,一艘艘垒似小山的拖轮,从这里驶出大山,驶向长江的时候,谁能想到,这家依山傍水、高塔入云的现代化化肥厂,早些年还是一湾水田,一坡荒地、一条羊肠小道。为了祖国石化工业的腾飞,上万名创业者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汇集到赤水河畔,抱定“自信自强、求实进取”的企业精神,艰苦创业、拼搏奉献,将赤化建设成了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的国家一级大型现代化企业。
“就像千里赤水有源头,任何神奇故事都有它的根源。”饮着赤水长大、曾跋涉千里考察赤水河的谭智勇市长,对此颇有感悟:“没有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思想、军事路线,就没有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传神之作。同样,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也不可能有赤水两岸日新月异的巨变。”
来到赤水市,记者仿佛置身于翠竹环抱的神奇仙界之中。满山竹林随风拂动,犹如一望无涯的海洋,工艺考究的竹制品比比皆是,琳琅满目。一根普通的楠竹,经心灵手巧的赤水人民的双手,便神奇般地变成了造型各异、精致美观的日用品和工艺品。据市委领导同志介绍,目前,全市种竹38万亩,生产的竹地板砖、竹器工艺品,在东南亚国家成为畅销货。依托竹源,市里建起了年产值达6000万元的华一造纸厂,全市仅竹子的产值就突破了1000万元。
改革开放后,赤水两岸人民群众改变了过去单一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的做法,因地制宜地种植了上千万亩经济效益高的楠竹、蚕桑、桫椤、荔枝、龙眼、香蕉等经济林木,在山坡、水岸放养了数百万头食用牛。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先后有200多万汉、苗、侗、白、布依等民族同胞摆脱了贫困。现在,赤水河畔已基本消灭了“赤贫户”。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条件的制约,赤水河流域的部分地区至今依然交通闭塞、通讯不畅、电力缺乏、教育落后。目前,流域内有100余万人的生活还未脱贫。大力开发赤水河,是流域内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令人欣喜的是,进一步开发赤水河的号角已经吹响。赤水流域内的滇、黔、川三省共同拟定了赤水河流域发展规划和开发计划,决定打破地域界限,建立河域经济发展体系,把赤水河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区来开发。
在赤水采访期间,恰逢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碑名的红军四渡赤水纪念碑,在红军三渡赤水的茅台渡竣工落成。昨日的神奇,已凝聚在这座由四片浪柱形建筑组合而成的纪念碑上;今日的神奇,正随着赤水河流淌、流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