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南方珍珠”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10
第7版(国际)
专栏:通讯

“南方珍珠”见闻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尹树广
初秋的一天,当我刚刚落脚奥什“旅游饭店”,同行的吉尔吉斯斯坦朋友便自豪地说:“奥什州号称吉尔吉斯斯坦的‘南方珍珠’,瓜果梨桃、稻米谷粟,这里应有尽有。”短短几日,从餐桌上摆的,在“巴扎”(市场)看到的,不难得出结论,朋友的评语绝非溢美之辞。
奥什州是吉最大的州之一,位于费尔干纳盆地的东南缘,人口140万,占吉总人口近1/3。据说其州府奥什曾是古丝绸之路(中路)上的重要商埠。
今天,历史翻开新的一页,但奥什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仍然未变。该州境内的奥什—伊尔克什坦—喀什公路是连接我国与中亚的一条近距离通道。通往塔吉克斯坦戈尔诺—巴达赫尚自治州的唯一公路也经过奥什。这条公路被称为“生命之路”。向塔运送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均经由奥什。
商业气息浓厚是奥什的一大特色。在著名的“奥什巴扎”市场,人流如潮,叫卖声不绝于耳。大到活牛活羊,小到针头线脑,各种商品应有尽有。蔬菜、水果更是品种繁多,鲜嫩可爱,令人目不暇接。这里的物价也比较便宜。早上刚摘下来的无花果和猕猴桃等时令水果让人望一眼就满口生津。一位居住在当地的乌兹别克老汉柯木尔张告诉我:“奥什巴扎是费尔干纳最有名的市场。过去,从中国喀什来的客商都到这里卖货,我爷爷也经常骑马到喀什的大巴扎贩货。”老人希望伊尔克什坦公路口岸早日开通,这样巴扎就会更加红火。
奥什还是吉第二大城市,其工业生产占了很大比重。在奥什采访,我深深感到与吉尔吉斯其他地方一样,“南方珍珠”的大企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奥什丝绸厂在前苏联时期全国闻名,有职工850人,最高年产量曾达到1000万—1100万米,产品畅销各加盟共和国。吉独立后,工厂陷入生存危机。参观该企业时,厂长告诉我,工厂的销售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过去生产是“三班倒”,现在改成一班还“吃不饱”,年产仅维持在100万米左右。在岗工人月工资仅400索姆(约合30美元)。工程师出身的厂长对困难并不遮掩,他坦率地承认,工厂有时以丝绸顶替工资,因此“奥什巴扎”上有许多本厂工人在摆地摊卖丝绸。
丝绸厂陷入危机的原因很复杂。传统的流通体系不复存在;人们生活水平下降,丝绸成为高档奢侈品;面对突如其来的市场经济,人们一时无所适从;工厂的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产品设计图案陈旧,缺乏市场竞争力。厂长最后笑着说:“源于古老中国的丝绸定能给工厂带来好运气。目前工厂已在拓展市场、扩大销路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除销到俄罗斯和中亚市场外,工厂正在开拓伊朗等中东国家市场。”
奥什拥有光荣与骄傲,市中心矗立的酷似双峰骆驼的苏莱曼山便是证明。尽管奥什暂时有自己的苦衷和困难,但它永远是吉尔吉斯的“南方珍珠”。
(本报阿拉木图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