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喜见报刊当礼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11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喜见报刊当礼品
陈明福
礼物是人们在交往中联络感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常见之物。情和礼往往密不可分,古人在离别时赠以“文无”(当归),劝人排忧时赠以“丹棘”(忘忧草),欲遂人之愿则赠以青堂(合欢)等物寄情,都是意味深长的。可见,礼是情的载体,情的物化;情是礼的内涵,礼的质量。可是,这几年,社会上送礼之风日盛,礼的内涵就有点变味了,而且品种从烟酒到家电,从珠宝到现金,价码越来越高。最近喜闻社会上兴起了一股清新、高雅、别致的馈赠报刊礼品风,值得提倡。
今年春节,上海、南京、武汉、新疆等地的中小学校的少先队员们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及亲戚们发出了一份倡议书:“我们不要压岁钱,请用报刊作礼品”,把人们从狂热的送大件礼品风中唤醒。孩子的长辈、亲戚一改多年习俗,纷纷到邮局订阅孩子们喜爱的报刊。一直面对黄土背朝天讨生活的中国农民,也追上馈赠报刊礼品风潮流:江苏盐城有一个普通的农民,有三个女儿,前两个女儿出嫁,都根据乡俗陪嫁了近万元嫁妆。小女儿也要出嫁了,他为女儿花了近千元钱,订阅了《人民日报》、《新华日报》、《首都经济信息报》、《家庭与生活报》、《现代家庭报》、《科学种田》等报纸杂志。这一奇特的嫁妆,在当地成为美谈。
馈赠报刊礼品风的兴起,表明人们对“营养失衡”的觉醒。对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让他们享受优裕的物质生活,给他们大把的钞票,是爱?是害?结论不言自明。遗憾的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深刻道理,还未成为世人的共识。贫而愚,有情可原;富而愚,实不应该。那种“有钱请客,无钱订报”的现象,那种“家有万贯,胸无点墨,室无册书”的人,实在悲哀。《战国策》有个“冯?客孟尝君”的故事。孟尝君派冯?去薛地收债,冯?问:债收完后,买什么回来?孟尝君随便回答:“视吾家所寡有者。”根据这一“原则指示”,冯?到薛地以后,把所有债券都烧了,回来后孟尝君责怪他,他却从容回答:“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也就是说,把旧债一笔勾销,买了一个“义”回来。这一卓见高招后来帮了孟尝君的大忙。现今那些物质营养过剩,得了肥胖症的人;那些除了有钱之外,其他什么都没有的人,应该好好想想什么是“吾家所寡有者”。孩子们发出的呼唤,说明他们最需要、最缺乏的东西是什么,实在是给识见短浅者上了生动的一课。
物以稀为贵,礼以“缺”为珍,送礼者都懂得这种心理。经过时兴各种馈赠礼品之后,人们终于发现了有特殊意义的、弥足珍贵的报刊礼品,使节日、生日、喜庆礼物增添了一个新的家族。其实,以诗、书、画、言相赠,是高尚之人交往中常有的事,自古以来,颇多佳作、佳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在《论语》中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再多的重金厚礼,如过眼烟云;菲薄的精神礼品,却能使人开阔眼界,启迪智慧,丰富信息并能收到“长相思”、“长相忆”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据悉,在一九九七年报刊订阅中,报刊作礼品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风尚。人们将拭目以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