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长征路上《长征》人——革命历史巨片《长征》拍摄记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10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来自剧组的报告

长征路上
《长征》人
——革命历史巨片《长征》拍摄记之三
向兵刘红
“《长征》是我们拍过的影片中最苦最累的一部。”谈起《长征》的拍摄,剧组的制片、美工、摄影、录音,包括随组的汽车司机,都这么说。一提到《长征》就慷慨激奋的导演翟俊杰,私下里也在感叹:“疲惫之极,疲惫之极。”
《长征》不同于《大决战》、《七七事变》等已有的任何一部在某一地域就可拍成的重大题材影片。长征是流动的,因此剧组不仅辗转数千里,而且拍摄中不能重复场地,几乎天天要换场景。为了赶在长征胜利60周年拿出《长征》,影片大多是夏天拍秋冬的戏,季节错位下的实景拍摄,不仅苦了穿着棉衣演戏的演员,也苦了全剧组的人。7月的贵州骄阳似火,可影片要表现的却是初冬大西南阴沉沉、湿漉漉的环境。因此,剧组每到一地都得全体出动,又是脸盆又是水桶地将房屋、街巷、道路泼过透湿,才能开机拍戏。也是因为季节错位,拍摄红军开进遵义城的一场戏时,全组人一起动手和当地群众一道,硬是将几十亩菜苗、瓜秧悉数拔尽,同时还要放烟遮挡住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树林,才除去了镜头里不合时宜的绿意。
还有更难的,剧组要拍摄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冬夜戏,一切准备就绪,摄影灯一开,飞蛾、蚊虫追光而来,这哪像冬夜。正在现场的广西厂厂长王其鹏立即带领人四处扑打毫无效果,只好放起几乎让剧组人员窒息的浓烟,抓紧烟散蚊退的片刻进行拍摄。又是夜里拍毛泽东救助红军师长的戏,现场一片肃静,同期录音设备正要和摄影机一起转动,室外突然响起一片夏夜的蛙声。剧组想尽一切办法,最后只好放上一阵枪趁蛙声被吓住的空隙赶紧拍摄。如此反复折腾,一组镜头要拍好几夜才能完成。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剧组的人说,“受过《长征》的磨练,什么戏不能拍!”说这话时,他们也常会感叹,“到底是在拍《长征》,危难之时总有人相助。”
剧组要在川西北的红原县拍摄一、四方面军过草地的戏,需要大批群众演员和马匹。和青藏高原接壤的红原草地,8000多平方公里才3万多人,车行数十里难见一处人烟。县领导得知剧组的困难,立即派人四处出动,一夜之间硬是几十里一个帐篷、几十里一个帐篷地从方圆几百里组织来了100多名游牧的牧民。
60年前红军经过遵义时,古老的遵义城连电灯也没见过,今日之遵义,白天、夜里但闻汽车声、广播声、叫卖声响成一片。这使既要实地拍摄,又要同期录音的《长征》的拍摄,几乎陷入困境。也只因拍的是《长征》,当地的公安、工商以至居委会的大妈一齐出动,竟生生地让半个遵义老城,在大白天几个小时里没有发出一点声响。
在贵州,剧组每到一地拍外景戏几乎都要水湿街道,这苦了剧组的人,更苦了当地的老百姓。但人们并无怨言,而当大雨真正来临时,人们又以另外的方式表达出对《长征》的热情。一天夜里,剧组在青岩镇南门冒雨拍戏,夜已深了,可临街的住户几乎家家亮着灯,开着门。剧组正纳闷,却听有人在喊:“雨太大了,快进来避避吧!”剧组冒雨拍了一夜戏,好些人家一夜没关灯,为他们留着门。
目睹此情此景,导演翟俊杰鼻根一酸抱拳对四周说道:“多谢了,我们只有以拍好《长征》报答大家!”
正如毛泽东同志当年说过的“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长征》剧组所到之处,都会激起人们对长征、对红军的缅怀之情,并时有人们的热情相助之手。
然而,《长征》也有着自己所无法战胜的困难。全面表现长征的《长征》,是一部耗资数千万才可能完成的大制作。由于种种原因原定的投资未能到位,广西电影制片厂倾其家底,甚至连今夏南宁连遭暴雨职工宿舍急需修缮也不顾,将每分钱都给了《长征》;广电部分管电影的副部长和电影局领导也一次次亲自出马四处筹资,但目前拍摄资金仍有很大缺口。《长征》急需那些有眼光有实力的企业和社会各界,投资支持这部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影片,不违初衷不失水准地拍成无愧于长征的优秀之作。
(附图片)
图为剧照:毛泽东(唐国强饰)说服追赶他的四方面军战士坚持北上抗日路线。
向兵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