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不断寻找市场“入口”——法库县发展山楂产业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10
第2版(经济)
专栏:

不断寻找市场“入口”
——法库县发展山楂产业纪事
本报记者段心强
记者日前到“国家级”贫困县——辽宁省法库县采访,跑遍全县的山山水水,觉得在市场经济中办农业,仅仅按自然规律组织生产不一定能带领农民致富,重要的是要为产品找到市场的“入口”,保证让产品变成商品。
“法库”是蒙语的谐音,意思是鱼脊岭子。全县到处是土岭子,活像一个个鱼背。由于森林砍伐很多,洪水把土岭冲得沟沟豁豁,不少地方还露出石头,像是一条条被剥去皮肉的鱼骨头。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几乎相等,人们一个个穷得叮当响。
80年代后期,法库县委、县政府在自然规律这个幽默的“魔术师”多次嘲笑下,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从此,他们针对地广人稀、土地瘠薄的特点,在岭上、沟里植树造林。他们调查资源:无霜期150天,年降雨量500厘米,大多是棕壤、淤沙,地下水全是矿泉水,土壤中含磷又多,适于山楂树生长,而且山楂含营养物质也多。于是他们就发动全县农民栽山楂树,两年栽了500万株,成了辽宁省的“山楂县”。
山楂产量打着滚上升,1994年出现销售问题。秋天,满山遍野红果一片,喜人;摘下山楂,无人问津,愁人。5000多吨山楂找不到出路,县委、县政府领导人心急如火,把不少人撒到全国,连卖带送,好歹都处理了,可一结帐,一公斤山楂没弄到一角钱,各地农民不约而同地砍山楂树。150万棵刚长起来的小树在一片“咔嚓”声中倒下。干部、群众在挫折中悟出一个道理:产品不能成为商品,多余的部分就是废品。
法库县委、县政府在被砍倒的山楂树前反思,清晰地认识到:给产品找市场的“入口”不能一劳永逸,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当时的县长王成礼,翻阅古今药书,走访有关科研机关,特别是精读《本草纲目》、走访一家医学科研单位后,知道山楂不仅果肉里有多种营养,而且更多的营养成分在果核里——含有黄酮、牡荆素,对防治癌症和心脏病有奇效。当前,因为果核难以破碎,营养成分还没有被利用。他密切注视着有关山楂的信息。喜讯终于到来:国家一个科研单位已研制成功一种破碎山楂核的办法。他们赶到科研所,重金购买了这项专利。
对专利要充分利用,但不要迷信——法库县开发山楂新产品中一直坚持这样干。他们把专利物化成一座工厂——山楂全果超微粉厂。可在生产时发现,烘干不过关:没有找到最佳温度,不能制成很细的粉状,损害了营养成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们发动全县的科技人员集体攻关,土法、洋法一起上,最后终于找到烘干的最佳温度,保存了山楂的全部营养,又能破碎到2000目以上,比上等白面还细得多,使人们能够吸收山楂的全部营养成分。因此,这种产品一上市,立即受到多方欢迎,年产量很快由几百吨增加到1000吨,3000吨,4000吨……
法库县山楂全果超微粉厂的兴起,带动了栽山楂树第二次高潮。到1995年,全县山楂树已超过600万株,每公斤山楂价值确保在1元以上。仅这一项,人均收入增加150多元。他们的实践证明:在一种产品中不断注入科技含量,发掘出它的特殊功能,是占领市场的可靠保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