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江河源头话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10
第2版(经济)
专栏:草原牧区行(11)

由靠天养畜到建设养畜再到科学养畜,继而步入集约化、现代化,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对于又高又寒的青藏高原,建设养畜尤为重要——
江河源头话建设
刘红星
初上世界屋脊,即领教了厉害。
车出西宁向青藏高原腹地急驰。暑天八月,大家身裹棉衣,因高寒缺氧,气憋头疼,无暇顾盼窗外原始的寂静与骄人的美景。
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灾害肆虐,以及藏胞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畜牧业生产在严酷的自然灾害面前显露出来的脆弱,则是刻在我们脑际中最深刻的印象。
建设养畜是根本出路
青海省的青南地区、西藏的藏北地区是青藏高原最具特色的草原。这里以一系列丘陵、起伏平缓的山地和湖盆、宽谷组合构成波状高原面,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据当地提供的资料记载:无四季之分、唯有冷暖之别的青藏高原,年均冷季长达七至八个月,绿草期为四至五个月,而冬春草场占可利用草场面积还不足40%。雪、旱、冻、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年年有小灾,三年至五年一中灾,七年至十年一大灾。去冬今春青藏高原的雪灾是四十年来最大的一次。玉树州农牧局长毛育生介绍,去年10月17日起,青南地区连降大雪48场(次),最高积雪厚达一米。千山雪蔽,大批牛羊死亡,一些牛羊如雪原冰雕直立而死。据统计,西藏雪灾中死亡牲畜140多万头(只),而青海玉树一地就死亡129万头(只)。
为了解灾后情况,我们在青藏高原的腹地走访。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多乡巴麻村坐落在海拔4200米的卓维地再山下,这里居住着由六户牧民组成的畜群作业组。组长东舟多杰1980年就率领本组牧民背石头、打土墙、搞建设,眼下作业组有过冬牲畜棚圈28座,围栏草场13块,户均种草10亩以上,畜牧业生产已达到舍饲半舍饲。1985年雪灾中组内净增牲畜35头(只);1990年雪灾牲畜无一死亡;去冬今春大灾牲畜减损率仅为3%,仔畜成活率为90%以上。青海省畜牧厅提供的一份建设养畜在抗灾中的效益对比分析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他们对六个县109户建设户与95户未建设户灾后情况进行了对比,建设户比未建设户牲畜繁活率高出14个百分点,减损率为30%。立草为业是建设基础
采访中我们问及雪灾中牲畜死亡原因是饥饿还是寒冷时,回答是一致的:无草可食是雪灾中牲畜死亡的主要原因。
多年来,青藏高原由于冬春牧场有限,自然草场严重退化,加之灾害频繁侵袭,畜草矛盾日趋加重。1984年,青藏高原实行了草场承包责任制,为草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1985年,青海在全省提出了“立草为业”的口号;西藏则确立了以草地基础建设为重点的畜牧业发展方针。进入90年代以来,以定居、棚圈、围栏、种草“四配套”为主要内容的草原建设在青藏高原加快了脚步。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的藏族牧民开始在围栏内划片轮牧,并利用农机具种草。这是他们在改变生产方式中最令人欣喜的一大变革。
牧民定居点周围一片青绿。青海牧民给他们的种草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圈窝种草”,即在定居点周围的畜圈内种草;而西藏牧民则把此叫作“冬圈夏草”,意冬天圈里圈牛羊,夏天里边种草。有17户牧民,户均圈窝种草半亩左右,长势非常好,绿油油的。去冬今春大灾,全组1400多头(只)牲畜死掉近30%。村支部书记嘎玛罗布说,雪灾时,圈窝种的草维持了一个半月,否则损失更大。
“软件”建设是题中应有之意
在玉树州和干部群众座谈,当地领导告诉我们:去年省上和省畜牧厅领导下来检查工作时,指示要防大灾,要组织动员牧民加快出栏多出栏。州上提出“要把牲畜存到银行”去的口号,冷库做了准备,在各乡还设了收购点。干部们还到各牧户告知有大灾要多出栏。然而,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雪灾残酷地袭击了高原。
玉树藏族自治县嘎玛村牧民布恩60头牦牛死掉26头。问他为什么不卖掉一些呢。他说,实在舍不得卖哇!据当地干部介绍,目前,养“神牛”、“神羊”(长寿牛羊)的牧户还为数很多。西藏目前还有“绝杀户”(意为一只牛羊不杀)和“放生群”(整群牛羊放进山里不管了)。牧民惜售在我们采访的五大牧区中仍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环湖地区与青南、藏北地区比较,后者在经济、交通、信息以及牧民的意识、观念等方面差距很大,据青藏两地畜牧部门提供的数字,青海省1995年牲畜出栏率不足20%,青南地区仅15%左右;西藏自治区为18.7%。
让牧民多卖牲畜,关键是解决认识和观念问题,政府职能部门也要为牧民提供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的服务。如果说“四配套”是建设养畜中的“硬件”,那么提高牧民商品意识,解决市场、信息等服务问题则是建设养畜中的“软件”。在建设养畜中把“硬件”与“软件”建设结合起来,这样的防灾建设才是完整的,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