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竹林深处有文章——河南省竹林镇精神文明建设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12
第1版(要闻)
专栏:

竹林深处有文章
——河南省竹林镇精神文明建设纪事
本报记者 丛林中 孟晓云 李杰
两年前,记者曾写过一篇《从竹林看中国》,报道了河南省巩义市的这个小小山村十年中发生的巨大变化。两年过去,竹林名副其实地又一次飞腾了。今年总产值可达到14亿元,是两年前3.5亿元的4倍,其经济增长的速度令人难以置信。耐火材料、医药、化工三大支柱产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两年里新增企业八家,产品100个。其中建立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众生制药厂,仅双黄连一项,产值已达2.5亿元。两年中,竹林村变成了竹林镇,土地扩大了7平方公里,又有3000多邻近的村民变成了竹林人。
站在北山上,南眺新竹林,环山莽莽苍苍,一色雪白的楼宇、厂房,错落地依卧在沟沟岭岭之中,仿佛是一座小小的山城。可是,有谁能相信,16年前,这里的农民还处于贫困之中呢!吃的是红薯面,住的是破土窑,长年缺水,只有串亲戚、赶集、过年过节时才洗把脸。如今,为职工每年发三套西装,为每人免费供应细粮250公斤。春节年货送到家,米面鱼肉糖果酒俱全,已经送了十年。公寓式、别墅式的住宅,其差异只在内装修的不同。宽阔的公路上有上百辆大小汽车在奔驰,平均每5个人有一辆摩托。1/4的家庭装有程控电话,厂长、业务员手里的“大哥大”也在50部以上。镇党委书记赵明恩指着我们脚下的北山说,新的区划将这座山划归竹林,这才有了水源和厂基地,遂立即建厂。水是命脉,因为没有水,曾经忍痛割舍了多少个项目!现在,投资1200万元的水厂,10月1日已经竣工,日出水量1万吨,可供5万人使用。清澈的自来水正流往盼了几个世纪的竹林居民的家中。
竹林人衣食住行样样富足,还缺少什么呢?
物质有尽,精神无穷。只有物质和精神同步富足,才能真正显示出一代人的生存状态
先从奖励说起。竹林村的总产值由1983年的285万元,增加到1995年的8.1亿元,很不容易,在艰苦奋斗中涌现出一批有卓越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竹林的功臣,理应受到奖励。开始时,他们奖钱,奖彩电、冰箱、洗衣机,但很快在支部会上就提出了问题:明年奖什么?只有汽车没有奖过,奖了汽车再奖什么?问题直逼奖励的终极目的——引导人追求什么?奖励要奖出方向,奖出精神,金钱万能的路不能走。赵明恩心里想着,要在竹林树起一面理想的旗帜。他和支委一道研究,最后确定为十六字的奋斗纲领:经济发展,生活富裕,道德高尚,文化先进。
什么叫高尚,怎样算作有道德,对于党员和干部来说,归根结底是心里要想着群众,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竹林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当苏南乡镇企业已经如火如荼的时候,竹林还在为是否要把小厂分掉而困惑。厂虽小,却是集体经济的命根子,是有今日十几亿元家当的起点。当初,赵明恩曾因此而焦虑万分,一病不起。乡亲们带着信任和期望,纷纷来看他。他心里明白,村里5%的能人可以而且正在个人致富,95%的人致富无门,怎能抛下众多的乡亲不管呢?赵明恩苦出身,知道贫穷滋味,当村干部三十多年,三次放弃了变农民为工人或干部的机会,立志要在这块土地上奋斗出个样来,虽几经挫折沉浮而不改初衷。现在又有人拉他搞个体,说只要入股或顶个名,就可拿双份报酬,但均被他拒绝了。他说,竹林要数能人,我是头一个,要发财早就发了。现在的镇长、当时的党支部副书记李淑转,坚决支持赵明恩,使赵明恩很受鼓舞,病霍然而愈。他召集党员开了七天七夜的会,统一了思想,决定:第一集体的家当不分,第二干部搞个体可以,必须辞去公职。他个人斩钉截铁地说:“我是支部书记,不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生不为竹林人,死不入竹林坟。”
竹林人在关键时刻看出,赵明恩是个一心想着群众、想着集体的好当家人。
使所有的党员和干部都能心有集体,一心为群众服务,这不仅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事业能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为此,竹林村自1983年起,实行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支部的制度。每年两次,年年如此,已经13个年头了。竹林的百姓因为有支部撑腰,敢说敢道,绝无虚言。评议时当面锣对面鼓,指名道姓。凡是群众说对了的,党员就要检讨,这种真刀真枪的评议,对党员干部是最好的监督。
在竹林,党员“怕”群众,干部不好当,这种风气也正是成长一大批好党员好干部的土壤。战争年代,老百姓眼中,干部就是党;现在的竹林,党员和干部代表着党的形象。他们不负众望,村里修路,平整土地,建筑公厕,都是党员义务劳动。第一个捐资办学的,煤矿抢险时,推开群众冒死排险的,也是共产党员。
竹林选干部,识人才,第一条就看你是否一心为集体。你虽有才能,光为个人发家致富,不能当干部。历年评选出的优秀党员干部,竹林功臣,虽然各有特点:有的受命于艰难的关头而能奋起;有的能吃大苦冒大险;有的常年奔波在外,一年行程十万公里;有的一丝不苟,从不出错,凡交给的工作没有完不成的;有的善于解决棘手问题,化解矛盾;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集体事业上,以自己的高度责任心和开拓精神,为竹林作大贡献,谋大福利。 
集体经济的强大,使集体主义思想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一面有凝聚力有号召力的猎猎有声的旗帜。为集体作出大贡献者,群众目之为英雄;当年辞去干部职务去搞个体的人,又全部陆续回归,有些人重被委以重任,大展才能;“爱竹林,比贡献”的口号妇孺皆知。在群众眼里,集体就是他们自己。当集体资金有困难时,群众比干部还急,纷纷提出存款,四出借钱,帮助渡过难关;煤矿塌方,老百姓把盖房用的钢筋木材自动送到矿上救急;打井修路,不用动员,一呼百应。爱集体才能爱国家,爱他人。矿上出煤,煤石俱下,群众硬是把石头全部挑出来,对外宣告:竹林只卖煤,不卖石头。这就是竹林精神。
当我们把话题又拉回到有关奖励的问题时,赵明恩深思地说:你知道,党和国家给了我很多表彰和荣誉,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省委候补委员等等,算头衔有十几个。我一个农民,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奖我什么呢?不就是肯定和鼓励我为人民服务么!
一切为了人民,是竹林精神的精髓。对个人来讲,还有什么比做到这一点更为高尚更为光荣的呢!现在,竹林的最高奖赏不是房子和汽车,而是一块上书“率民致富”或“建设竹林功臣”的金字匾额。送匾时节,全村人都涌上街头,唢呐开路,锣鼓震天,鞭炮齐鸣。这隆重的仪式,饱含着乡亲们给自己崇敬的人最高的评价;而匾的得主则视之为千金难买,上面铭刻着的是一代人的奋斗精神,是留给后代子孙的巨大精神财富。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公与私,义与利,索取与奉献的考验
竹林人很重道德。经过十多年的学习,评议党员,评选先进标兵,村规民约的执行等一系列活动,竹林人深深体会到,道德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形成团结、友爱、互助、文明的新型人际关系的支柱。
什么是道德,竹林群众朴素的说法,就是你怎样做人,怎样对待家庭、企业、社会,在公与私,义与利,索取与奉献的考验面前,你是什么态度,什么表现。
竹林干部有一条重要的品德:不贪。这是群众公认的。一把手赵明恩的工资只有厂长经理的50%,村长李淑转的住房在全村属中等偏下。前年,一位美国朋友来访,声言要住在赵明恩家里,村里特意送来一套好的桌椅摆设,客人走后,全部退还给集体。李经周是竹林功臣,为发展支柱产业耐火材料,真可谓竭尽心力,百折不挠,对集体有大贡献;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律己甚严,按规定可得几十万元的提成,他分文不取;奖给他的别墅住宅楼,他建议分给来竹林工作的技术人员住。人称销售大王的李占国,也是一位功臣,他以自己的千辛万苦,使竹林的产品变成了商品。他要提成可以提几百万,可他宁愿留给集体。问他为什么,他笑笑说,我更看重那块匾。钱够花就行,钱多是祸。勤人奋斗,懒人贪财,钱多了,子女不再奋斗,岂不害了后代。
竹林人重承诺,讲信义,答应的事一定要办,说到做到。建一个厂,搞一个工程,说什么时候完成,到时候必完。产品讲信誉,说什么质量一定保什么质量,决不含糊。比如高铝砖,省优产品,国家规定标准是38炉,竹林的产品可用70炉以上。
竹林纪律严明,各种规章制度,村规民约,奖惩分明。包括开会不能迟到,不能吸烟,平日不能酗酒,均说到做到。例如每月逢九晚上为党员干部学习日,开始不习惯,强制执行,缺席罚款,并取消评先进资格。渐渐地,人们尝到了甜头,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金融的,日积月累,丰富了头脑,滋润了心田,不来学习反而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了。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传达后,他们一连学了七天,学得个个眉飞色舞。学习成了加油站,竹林坚持十年没有间断。这在中国农村也是一大奇观。
竹林每年要评选出“八好”标兵,从好党员、好干部到好媳妇、好公婆。这在国内并非首创,不同的是,在竹林,一人先进全家光荣。好媳妇受奖,丈夫也登台亮相,并且还要吹吹打打将好媳妇和奖状送回娘家,使娘家和闺女一齐光荣。总之,不管你干什么,只要你表现出良好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肯定。评议使人知荣辱,明是非,表彰则把习习的道德之风送到千家万户。
要改天换地,必须改造自己的农民意识
赵明恩是群众公认的有远见、能很快接受新事物的人,十年中,他带领群众使竹林的集体经济跨上三个台阶。但也是赵明恩第一个意识到自己思想深处的小农意识:小富即安。
1991年,竹林的社会总产值达到6300万元,比上年增长60%,这个台阶是全村铆足了劲跨上来的。在制定1992年发展目标时,人们有意无意地有歇口气的思想,于是,增长率定在13%,大稳中有小升,庄稼院的话,“该蹲蹲苗了”。
1992年3月,赵明恩应邀访美,在美国看到了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思想大为震动。一是深感竹林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二是自己的思想与小平同志提出的“步子迈得再快一点”、“低速度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的思想相距很远。这一大一远,显现出了自己不敢迈大步的小农意识。赵明恩回国后,立即召集会议,重新决策,从主导思想到企业体制、产品结构、技术含量、资金渠道,经3个多月的酝酿,提出了一个再登更大台阶的新方案。以总产值表示,即1992年达到1.2亿元,1995年5个亿,2000年10个亿;办法是上四个大企业,出规模效益。
这方案既使人振奋,也令人咋舌。10个亿,当时看来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谁能料到不过五年就实现了呢!当时许多人顾虑重重,怕担风险,怕搞砸了,怕既得的家当也不保。赵明恩笑了,拿出李淑转带人几个昼夜周密规划出的具体计划,项项言之有据;又用他自我否定了的小农意识来现身说法,终于使大家信服。伴随这五年来经济的巨大增长,许多人自己尚未意识到的农民意识,也受到了一次强有力的涤荡。
像竹林这样的山区,人们的意识深处有许多祖辈传下来的东西,是不奇怪的。比如家族观念,养儿防老,排外思想等等,根子就在一穷二愚。穷和愚又穿着连裆裤,因此,治穷治愚必须同步进行。
兴办教育是赵明恩的一大心愿。他常常为自己只上了三年半学而懊丧,全村到“文革”前,只有6个初中毕业生,温饱都未解决,何谈读书。1984年,竹林刚走出贫困,赵即决定出资12万元盖学堂。起初因资金紧张,发动群众捐资,支部委员带头。竹林村自打1983年以来,从未向群众伸过手,老百姓没有交过一分钱的“提留”,为办学而捐资,这是第一次。没想到捐款十分踊跃,全村集资18万元,比集体拿出的钱还要多。赵明恩十分高兴,他从中看到的不只是钱,而是村民观念的变迁。
计划生育是农村一项最棘手的工作,最使干部头疼。但竹林自1984年来,无一例违章者,除了干部党员带头,有严格处罚条款之外,关键是集体经济的强大,改变了农民的传统观念。从吃水用电到看病上学这些个人无力解决的难题,都有集体作靠山,更勿论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了,还“防”什么“老”呢!
竹林还有一个特殊的问题,是外来劳动力占30%。有人只看到他们吃着竹林,住着竹林,还赚着竹林的钱,难免或明或暗地生出一些排外思想。赵明恩对党员干部尖锐地指出,这是家族观念的延伸,是一家一户容不得别人的小农思想。对群众则耐心说理:第一,他们为竹林作出很大的贡献,第二,有些人是我们请来的,现在,他们都是竹林人,是一家人。为此,竹林在制定各项政策时,都考虑到这一因素,从分配到入党、提拔、培训、福利待遇、评先进、计划生育、遵守村规民约等一切权利和义务,均一视同仁。
建设新竹林,要有关心天下,心胸开阔,善于吸纳各种新思想、新事物的一代新人。完成这一使命,除了学习、灌输、自我教育之外,还要走出去,走出山坳,见大世面,看新世界。赵明恩一直主张让更多的人出去看看,以开阔思想,增长见识,学习本领,提高能力。为此,村里规定,领导干部每年外出考察不得少于三个月。1985年,村里和企业的主要领导干部,带着如何发展乡镇企业的问题,去苏南参观学习。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人家也没有资源,但却把企业办得红红火火,产品打入全国市场,经验何在?他们认真请教之后,在回程的路上,开了两天会,专心讨论和消化苏南的经验,并把他们受到哪些启发、脑筋有什么转变的发言都录下音来,回村后在大喇叭里放给全村人听,对更新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群众也要出去见世面。竹林想了个办法,每年凡被评为先进、模范、标兵者,连同家属,奖励旅游一次,把奖励同见世面、受教育融为一体。这种奖励比金钱、物质更令人怦然心动。十年中,他们去过先进典型地区,去过革命圣地,去过名山大川,也去过贫困地区;学了思想,广了见闻,受了教育,也把自己和竹林融入到更广阔的世界中去。
回首十年历程,竹林人惊喜地发现,在富裕了的同时,人的精神、思想、胸襟、眼界,都已不复旧时光,仿佛换了一种样子。是的,竹林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正在改变着自己。(附图片)
压题照片:竹林镇居民区一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