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蒋玲爱——农民的“戏婆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14
第4版(要闻)
专栏:中华儿女

蒋玲爱——农民的“戏婆婆”
张敏胜 胡新军
在江西省余江县有一个农民剧团,长年辗转在赣东北山村为农民演出,唱得农民欢声起、乐陶陶。它就是原余江赣剧团退休老艺人蒋玲爱1988年创建的“长虹”农民剧团。七载的风风雨雨,“长虹”剧团的足迹遍布江西、福建、浙江等地的200多个市、县,为农民演出4000多场,农民亲切地称蒋玲爱是他们的“戏婆婆”。
蒋玲爱是余江县原赣剧团主要花旦演员,13岁投身梨园,有着扎实的表演基本功。1988年,县赣剧团解体,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农民没戏看,使年已六旬、退休在家的蒋玲爱坐不住了:“卖房子,也得为农民办剧团。”
当蒋玲爱把这想法告诉家人时,遭到全家的一致反对。儿女们都说:您年纪大了,辛苦了一辈子,如今我们都成家了,您老两口每月又有500元的退休金,何必再受这个“罪”呢?
她丈夫内心也不太乐意。儿女们一个个成家立业,住房都紧巴得很,好端端的两层独门独户的楼房,怎忍心卖掉呢?但他以前也是梨园子弟,深知一个演员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对农民观众的钟情。于是,他也帮着说服子女,圆了蒋玲爱卖房办剧团的梦。
办团经费解决后,蒋玲爱从各地挑选了32名演员,“长虹”农民剧团诞生了。
小小的“长虹”农民剧团一切活动经费、演出事项都要靠自己筹措和安排。蒋玲爱和演员们经常搭乘拖拉机颠簸在乡村小道上,有时还得肩挑背驮大大小小的道具箱,翻山越岭。1989年春季的一天,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山间小道泥泞路滑。为了赶到贵溪县一个偏远山村演出,他们已步行二十余里。夜幕降临时,碰巧来了一辆手扶拖拉机。他们正庆幸搭乘上了车,谁知泥多路窄,拖拉机还未走出一公里路便翻倒在路旁,人和箱子都滚进了烂泥里。他们顾不上浑身泥水,互相搀扶着,又走了十多里路,硬是按时赶到了演出地点。此时,村庄祠堂里的戏台下边,已是人头攒动,村民们端坐在板凳上,正等着看晚场的戏呢。
“婆婆,咋办?”疲惫不堪的小生演员小李见此情景,为难地问蒋玲爱。望着演员们精疲力尽、满身污泥的狼狈相,她真想说今晚不演了。但是台下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叫她铁了心:“小李,挂戏牌。”蒋玲爱亲自上阵,演员们一个个脱下湿透的外衣,披挂上阵。“咚、咚、咚,锵……”铿锵悦耳的鼓锣声奏响,一阵又一阵的欢笑声不时冲破山村静谧的夜空……
“像这样的演出,在咱们‘长虹’剧团已是屡见不鲜了,只要农民能看上戏,咱们再累也不觉得苦。”
蒋玲爱为了“长虹”农民剧团,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全家的积蓄。至今,她对丈夫和儿子还怀有一种深深愧疚感。1991年秋季的一天,蒋玲爱带领剧团在上饶农村演出。不巧大儿子出差浙江,路上发生车祸,住进了医院。闻讯后,蒋玲爱把深深的担忧埋在心底,将剧团人员安置完毕后,第三天,才匆匆赶往浙江探望儿子。此时,儿子经过抢救,刚刚苏醒。“儿子在医院有医生照料,而剧团没有我,群龙无首,那可不行啊!”与儿子见过一面后,蒋玲爱当天决定返回剧团。她对儿子说:“孩子,别怨我,那边农民朋友还等着妈去演出……”
“我一个老太太,能得到农民朋友的喜爱,也不枉此生。我还要继续为农民演下去,直到走不动为止。”采访结束时,蒋玲爱淡淡地说出了她的心声。(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