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公共汽车一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14
第4版(要闻)
专栏:特写

公共汽车一景
本报记者计泓赓
10月9日晨,我在北京乘48路公共汽车去宣武门,车内很挤,从中门上车后有点站立不稳,想找个扶手支撑。一位年轻人见我是上了年纪的妇女,立即起身让座,我当即表示感谢。未几,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上车,在我对面座位前站着,一位年轻妇女见了,也起身让座。我心中不觉为之一动,让座,似乎有点久违了,而今天,又让我亲眼见到了。
车快到下一站,坐在我身旁的乘客起身准备下车,一青年眼捷腿快,一下子占领了这个座位。起先他显得心安理得,坐了一会儿,他发现跟前站着的原来是位老年妇女,也感到有点坐不住了,便起身让座。
短短一二十分钟内,在中门附近的两排座位上,像连锁反应似的,连着发生三起青年人让座的事,形成了一道文明礼貌风景线。
本来,我对乘车有人让座不抱什么希望,何以今天这样巧,好事迭现?这时,传来了售票员在话筒中亲切的声音:“各位乘客,请把座位让给老弱病残的人坐……”至此,我才恍然有所感悟,是的,近日北京和全国公交职工不正在学习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岗位做奉献,真情为他人”的动人事迹吗?她用真情架起了一座与乘客沟通理解的桥梁。天下真情最可贵,如今售票员的这种真情不也感染了乘客吗?乘客与乘客之间也架起了沟通理解的桥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