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永远的期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12
第7版(副刊)
专栏:长征路上

永远的期待
刘玉琴
彝海不是海,只是一个高山淡水湖。20万平方米的面积,一眼望过去,可以朦朦胧胧地看到遥远的边。水清冽透明,泛着碧绿。岸边青松苍翠,杂花生树,芳草铺地,草长莺飞。四周环绕着绵延起伏的黛色山峦。1935年5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由会理、西昌进入冕宁县境时,就从这儿翻过大凉山,直奔大渡河,继续向北挺进。
为了顺利通过多少年来没有一支汉族军队通过的彝族聚居区,司令员刘伯承和彝族部落首领古基小叶丹在山清水秀的彝海边,以彝海水代酒,歃血结盟。仪式虽简朴至极,却情深谊重,韵味无穷。“彝海结盟”成了中国现代史上万里长征中的一段佳话,彝海,因此举世闻名。
如今,彝海边建起了巨大的花岗岩纪念碑,“彝海结盟”已变成历史的一瞬定格在大凉山脉。刘伯承等先辈们凝固的眼神里,对脚下的土地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他们仿佛注视着红军长征的铁流向前挺进,并将一直注视着新一代冕宁人一往无前、开拓未来的足迹。于是,一种期待,漫过远山,漫过彝海,将永远跃动在绿色青青的草地,跃动在五月匆匆的花期……

散落在彝海岸边的彝海乡,是冕宁县唯一的彝族聚居区。盛夏时节,我们出冕宁城北门,沿川滇公路蜿蜒北行40多公里,便到了彝海乡。
乡长邹仁斌向我们走来,这位身穿绣有五色花边黑布连襟上装和藏青色西裤的彝族汉子,以他别具一格的服饰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彝汉民族相亲相融的风貌。他告诉我们,彝海乡是一个农业乡,3000多居住在平地、山坡和山腰的彝民,近年来得利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都因地制宜,开始发展多种经营。他边说边领我们参观了乡政府附近的彝家。只见家家户户住上了清一色的瓦房,房前屋后种有花椒、苹果树,一畦畦菜地整齐鲜亮,圈里养着猪或羊。彝民的屋里堆着小山似的土豆,还有一摊一摊刚从树上摘下的颜色鲜红的花椒。彝家妇女穿着多彩的坎肩和孔雀裙在屋里和树下轻盈地走来走去。乡长说,花椒、果树的种植,畜牧业的养殖,充分利用、开发丰富的水能资源已成了我们乡脱贫致富的出路。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相比真是有了天壤之别。当年红军从这里走过,在这里点燃了民族解放的火把,我们把百折不挠,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一直作为彝海发展的精神动力。如今,彝海成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彝海乡也成了旅游胜地。我们一定发扬红军长征的大无畏精神,创造出新的传奇。
说到这里,他黝黑的脸上绽放出光彩。眺望着前方高耸的纪念碑雕像,他纷飞的思绪似正与61年前艰难跋涉在泥泞小路上的红军将士无限憧憬的目光对接。这时,山风送来一阵阵花椒和苹果的清香。那风,轻轻的,静静的,好像在诉说着什么。其实,我想,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只要有一种追求,一种向往,就没有翻不过的雪山,过不去的草地……

1935年5月21日凌晨,一队人马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冕宁城。他们在街头屋檐下露宿,等候天明。但不久,一个清脆的嗓音在街上高喊:“家家点红灯,点灯迎红军!”顷刻,万籁俱寂的小城便灯火辉煌、人声鼎沸起来。群众纷纷前来看望红军,送茶水糕点,鱼水深情感人至深。
今年75岁的退休教师古荣华老先生回忆,那年他13岁,红军来后,胆小的母亲把他关在家里。但是有一天清晨,当两位红军小战士轻轻浅浅地笑着来到他家菜园里,坚持先付钱后取菜时,母亲当即笑着对他说了一声:娃儿,去玩吧!他像鸟儿一样又飞出了家门。街上店铺照开,生意依旧。红军军容整洁,纪律严明,行人的脸上洋溢着节日般的喜悦。
长征的队伍虽然只从冕宁过了七天七夜,但这里的穷苦百姓却从此认定了这支头戴红星的队伍,真正是穷人的队伍。在这里,朱德总司令亲自宣布建立了长征途中的第一个人民政府——冕宁县革命委员会,组织了地方革命武装——冕宁人民抗捐军;毛泽东同志亲自接见彝族代表古基达列,这都为革命播下了火种。而“彝海结盟”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了时间。红军走时,冕宁有190人参加了红军,178人将年轻的生命留在了长征路上,只有12人活着到了陕北。红军走后,冕宁有24人惨遭敌人杀害,鲜血染红了安宁河水……但冕宁人不屈不悔,革命的火种已在他们心中点燃,红军精神已经成了他们固守的家园。
冕宁人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红军张贴的标语,城墙、桥头上錾刻的口号虽经风雨剥蚀,依然清晰。临街而立的红军长征纪念馆,庭院深深,棕榈青青,肃穆庄严。走进去,就走进了60年前风雨坎坷的历程,也走进了阳光灿烂的花季。它像一支巨笔,终日在冕宁人心中镌刻着奋勇前行的神圣使命。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大门的冕宁县城古老而美丽。飘带般的长街悠悠然挑起了3000年的文明。新拓展的西街顽强传递出现代生活气息,店铺相连,高楼林立,行人摩肩接踵,街上车水马龙。
昔日荒草丛生、荆棘遍布的土地、山岗早已变成良田沃野,果木林立。蓬头跣足的彝民也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簇新的民族服饰展示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当年红军走过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纵横交错,宛如一根根琴弦在高山流水间昼夜弹响,吟唱着历史与现实突变的辉煌。
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许多冕宁儿女和参加过长征的党、政、军领导都回到了冕宁。站在“彝海结盟”纪念碑前,面对着先辈永久的期待,面对着冕宁焕然一新的容颜,他们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在县委宽大的会议室里,桔红色的朝霞洒满了房间。刘世明县长自豪地告诉我们,由汉、彝、藏、回等20个民族集居而成的29万冕宁人,团结奋进,勇于探索,已经脱去了裹在身上的贫困,粮食连续八年获得丰收,冕宁成了省内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冕宁还有几个值得骄傲的第一:油菜产量排在凉山州之首,花椒产量居全省第一,冕宁火腿全国一流。冕宁境内的中国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是我国三个卫星发射基地中唯一对外开放,也是世界唯一地处鱼米之乡的卫星发射基地。一枚枚火箭从这里直射云天,火箭上那两团火红色的大字“长征”,就充分展示了冕宁人的精神和意志。凭着长征的精神和意志,冕宁和中国的航天事业逐步走向了世界。
清风徐来,林涛阵阵。风从彝海来,林是红军亲手栽。面对跨世纪的征程,冕宁人肩负着先辈的重托,走过了艰辛的岁月,如今终于走进了太阳永恒的季节,无数先烈的英灵在凉山彝海之间、蓝天白云之上也一定听到了冕宁人充满信心,不停向前、向前的足音……(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