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生命禁区里的牛羊——西藏草原畜牧业发展扫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15
第2版(经济)
专栏:草原牧区行(2)

生命禁区里的牛羊
——西藏草原畜牧业发展扫描
本报记者 高云才 潘承凡

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带,被科学家称为生命禁区。在4500米海拔的那曲两天采访中,我们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后来才明白是没有树。但是,高原并不是禁区,生命照样在这里绚丽地展现着。在拉萨市中心,有一座巨大的城市雕塑,就是一头牦牛昂首向天,展示着一种顽强的生存力量。牦牛,成了西藏畜牧业的象征。藏语把牦牛称为“诺尔”——高原之宝。
在牧区,老百姓住的帐篷和穿的牧靴是牦牛皮,衣服是牦牛绒,挤奶桶是牦牛角,鞭子和绳子是牦牛尾巴,食用的奶、酥油和肉是牦牛产的,牧民的乘、骑、驮都要用牦牛。
为了适应高寒气候,牦牛的毛较长,腹部和后腿部的毛几乎垂地;牦牛的喉管短粗,便于吸取更多的氧气,以适应高原低氧。
在这样的地区发展畜牧业,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而其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更是难能可贵。
西藏民主改革之前,牲畜总头数一直徘徊在974万头左右。民主改革之后,西藏畜牧业在党的富民政策以及科学养畜的抚育下突飞猛进,牲畜总头数到1967年就发展到1969万头。
多年来,畜牧业产值一直占西藏工农业总产值的45%,占大农业产值的53%,在西藏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1995年,西藏肉类总产量达到18.7万吨,绒羊毛产量达到900万公斤,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595元,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3亿元。
8月22日上午10时许,记者一行驱车经过念青唐古拉山口时,只见满天雪花飘纷坠地,茫茫藏北草原笼罩在一片银装素裹之中。我们从拉萨出发时,还是淅沥小雨,而离拉萨百余公里之外的藏北草原却是北风呼啸,雪花飘舞。这个季节在内地还是赤日炎炎的盛夏,在拉萨是细雨霏霏的秋天,而藏北草原却是冬天的世界。透过车窗,我们不时看到身穿黑色藏袍的牧民正慢慢赶着藏羊和牦牛,在广袤的草原上缓缓移动。
于是,我们对西藏草原畜牧业发展的艰辛有了更加真切的体验。

新中国成立后,西藏畜牧业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和飞跃。西藏畜牧业之所以取得较快的发展,除了社会变革、藏胞生产积极性提高等因素外,科技是西藏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
过去,西藏畜牧业养殖方式主要是靠天养畜。几千年来,西藏对雪灾、疫病的防治和品种改良没有任何手段和措施。遇上雪灾和疫病,牧民除了求神保佑外,再也没有其他办法了。
西藏和平解放后,班禅大师来到北京,在探讨百废待兴的西藏政治、经济工作时,班禅大师郑重其事地请求中央政府,在西藏建立牲畜疫病防治疫苗工厂。
在党中央的关怀下,1953年,西藏成立了拉萨血清厂,这是西藏第一座工厂,也是西藏第一家为牲畜防疫生产菌苗的工厂,它标志着西藏科学养畜的开始。
1964年,这个工厂改名为西藏兽医生物药品厂,现在生产16种生物制品,每年生产8000万毫升的兽用疫菌苗,占西藏所需防疫菌苗的80%,在兽医防疫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以前,西藏牲畜发病率为20%,现在降为10%,牲畜因病死亡率由3%降为1.2%,消灭了牛瘟、牛肺病,扑灭了牛口蹄疫病,控制了羊大肠杆菌、破伤风等11种牲畜病。初步形成了“有疫不流行,发病不成灾”的局面。
那曲县门地乡牧民顿珠,全家11口人,有牦牛83头,绵羊192只,山羊50只,马2匹。这么多牲畜,去年没有一只是因病或因灾死亡的。他家去年只死了2只羊,是被狼咬死的。他们乡就有兽医站,牲畜生病时,有专门的兽医来诊治。

西藏的自然条件是艰苦的,在西藏创业也是艰辛的。但西藏既不是生命禁区,也不是投资黑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早已越过千山万水,在雪域高原激荡。
去年,中华全国工商联组织的民营企业家到西藏考察投资环境,几十号人里头,有一个人重返西藏,他就是内地来西藏投资的民营企业家张少华。
在西藏,他用半年多的时间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最后决定投资1000万元,在拉萨以东40公里处的满是沙砾的拉萨河滩涂筑堤坝,围起1.5万亩的滩涂蓄水造田。他把这个农场命名为达孜光彩示范农场。
妻子在内地生孩子,他没有顾上回家看一眼;他吃饭、睡觉、运筹的大部分时间,就在他那面包车里度过;他亲自动手参加农场建设劳动,并几度昏死过去,被送进医院抢救。现在,这个农场1.5万亩水面已是碧波荡漾,放养了才3个月的鲫鱼已有半斤重。
他说:“赠人千金不如授人一技。我要在西藏人身边建一个现代化的农场,让他们学到现代化的种植、养殖、加工技术。这就是我要办这个农场的真实想法。”
那曲肉联厂于1988年建立,是西藏唯一的肉联厂,也是西藏发展牧工商一体化的试点企业,总投入667万元,现有固定资产达到965万元。这个厂在经济活动中,过去对政府依赖过多,厂长贡布表示,打算采纳公司+牧户的方式,直接联系牧户,同市场经济接轨。去年,他们在几个乡供销社做了试点,效果不错。这个厂目前效益较好,1995年就创利税60余万元,这在西藏是不多见的。可以想见,“公司+牧户”体制将使那曲肉联厂如虎添翼,为正在摆脱靠天养畜的西藏草原畜牧业做出更深意义的榜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