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乐之起由心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13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艺苑

乐之起由心生
施晓慧
一位还不太为中国观众熟悉的澳大利亚青年音乐家理查德·托格内堤,9月22日在北京音乐厅带给观众一台风格独特的室内乐音乐会。
出现在台上的托格内堤和他的17位伙伴,没有往常音乐会上笔挺的晚礼服,而是一袭黑色的绸衫裤;除了三位大提琴手外,都取站式;一样的年轻,一样的充满朝气。他们对于音乐在沟通不同民族感情方面的力量是那样的自信,以至于任何一句话都似乎是多余的。只见托格内堤轻扬起小提琴的琴弓,向同伴们一点头,18世纪意大利“红发神父”维瓦尔迪的C大调协奏曲便从18把琴的弦上流淌出来,活泼而富有想象力,和谐而不落俗套。
这支全部由澳大利亚杰出青年乐师组成的室内乐团,是享有国际声誉的澳大利亚国家乐团。它创建于1975年,是澳最活跃的文化组织,频繁出演于欧、亚、美洲及太平洋地区。每年夏季,它都会出现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以及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维也纳墨斯克维恩音乐厅、华盛顿肯尼迪音乐厅等。华盛顿邮报1993年3月报道该团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小型乐队之一”。1989年起担任该乐团团长的理查德·托格内堤出生在堪培拉,先后在悉尼音乐学院和伯纳音乐学院学习。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而且对运用现代和原始乐器试演古典音乐具有强烈的兴趣。他还是一位出色的乐团领导者。
托格内堤的年轻的乐团,的确使每一支乐曲都充满着活力。由中提琴手卡罗林·恒柏斯特独奏的德国当代作曲家欣德米特的《哀乐》,由哀婉凄凉的独奏开始,像一位少年向自己的亲人告别,接着你便好像听到了人们对逝者的称赞,对生活的赞美。这是一首葬礼的乐曲,但你却可分明感受到那其中对新生活的自信与歌唱。
当跌宕起伏激情荡漾的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第四乐章骤然收住时,观众的激动,不亚于享受了一首辉煌的交响曲。满脸汗水的托格内堤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重回台上,他依旧是一语未发转向了伙伴,只见他略一示意,十几把提琴弦上飞出的竟是中国名曲《二泉映月》,呵!观众席上发出了轻轻的赞叹声。这是对音乐的赞叹,或许是对感情理解的赞叹。听得出来,这优美旋律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他们分明是理解的!看来,托格内堤们的自信不是没有道理的。金秋,他们作为澳大利亚民间的文化使者,将把友谊的信息带至北京、天津、广州和佛山。(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