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乌蒙深处黑脊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15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追寻地球上的红飘带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

乌蒙深处黑脊梁
新华社记者 周志方 刘建新 本报记者 崔士鑫
云贵高原长征路上有名的扎西,九曲十八弯,盘山公路旁的石壁上至今还留有秦代开凿的五尺道遗迹。
1935年,中央红军就是沿着这艰险的羊肠小道来到云南的。
当我们瞻仰这长满青苔的红军路时,不断有当地居民沿着它上山下山。他们大都背负着一个沉甸甸的大背篓,那硬生生的黑脊梁和云海茫茫的乌蒙山一样令人难忘。
在这片云南贫困的地区,乌蒙各族儿女没有被大山带来的困难吓倒。威信县委副书记杨礼华给我们讲述了关于路的故事:几年前,政府决定在天险两合岩红军路旁修一条公路,当地上万名干部群众自发来到工地。一眼望去,山是清一色的石山,大家一块一块地凿,用小包炸药一炮一炮地炸,一个人倒下了,又一个人顶上去。从夏到秋,从冬到春,当烈士坟头长出第一丛青草、满山杜鹃红遍时,终于打通了一条200米长的隧道,一座水泥桥如同彩虹飞落。
听罢路的故事,大家沉默在扎西河不息的涛声中。我们想起了牺牲在长征路上的勇士们,也想起那些为了乌蒙山群众脱贫致富而奋斗的一个个黑脊梁……
红军长征的队伍曾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下一片革命的种子,演出了中国革命史上异常壮烈的一幕活剧。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来到扎西一带,进行了著名的扎西整编,决定留下一批干部和一支小部队在川滇黔边地区创建根据地。这支孤军在军阀和地主武装的疯狂围攻下,挺直脊梁,英勇斗争,包括红三军团六师政委徐策、曾担任过中央秘书长的余泽鸿等六位师以上干部在内的一批红军官兵壮烈牺牲,革命的烈火却一直在熊熊燃烧。
今天的扎西镇,已由当年半里长的小街变成了一座拥有1.7万人口的县城,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1987年,威信已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
乌蒙儿女为改变贫困奋斗了几十年,与60年前比,山区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与山外比,这里依然贫穷。
山高路远,灾害频繁,使得乌蒙山区至今还有192万人年均纯收入在300元以下。192万人,这是如同乌蒙山一样沉重的数字!然而,威信人却说,我们不信,再奋斗一百年,山难道还是那座山?
地区的干部、县里的干部、乡里的干部一批一批下到基层任职。在乌蒙山,大部分县委书记、县长只有三十多岁,地委书记朱安邦说:只有这个年龄才能爬得动山啊!
花房子是红军长征到云南的第一个落脚点。1935年2月,博古在这里正式把党的权力交给了张闻天。花房子得名于半山坡上一幢独立的漂亮房屋。
在许多长征参加者的回忆录里,花房子被称做“鸡鸣三省”,它位于今日的水田寨乡。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这一带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依然落后,不少人生活在温饱线之下。
毕业于云南大学的乡长曹阜忠今年28岁,在深山沟里已经干了好几年,他说:虽然我们脱贫的征途还很长,不过乌蒙山人有志气。你看,他用手指着云南的方向说,乡里贫困的香树村已办起了一座煤矿,实现了乡镇企业零的突破。乡亲们已在山坡上种下了1000亩核桃、1200亩板栗,用不了多久,这光秃秃的河谷就会变成一座绿色的宝库……
在威信的22个乡镇长中,有11个是大学生。他们沿着红军足迹,沿着今日乌蒙山英雄们的足迹默默地奋斗着。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仿佛看见了60年前那支浴血奋战的红军的影子,看见了乌蒙山的希望。
(压题照片为扎西会议会址。周富强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