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蔡伦故乡人的选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15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蔡伦故乡人的选择
本报记者 贺广华
湘南耒阳市山川秀丽,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的故乡。踏入这片久已神往的土地,谒蔡侯祠,瞻仰蔡伦墓,聆听关于蔡子池、纸桥的诸多美丽传说,令人不禁遥想当年蔡伦的丰赡神采。
公元105年,蔡伦造出了世界第一张植物纤维纸,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相传他曾特地从都城洛阳返回家乡传艺,开民间造纸之风。故乡人民为拥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先辈而骄傲,他们将其旧宅前的泥泞小路拓成宽敞的大道,命名为蔡侯祠路,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学校、企业及产品商标。
坐落于蔡伦故宅旁边的耒阳插秧机厂,致力研制开发适应南方稻田作业的农机具,取得多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厂党委书记邹太平自豪地说:“多年来,本厂生产的每一种产品,都是职工发明创造的结晶,这与我们一直以蔡伦精神教育和激励全体职工密不可分。”工厂目前主导产品“ILB—3型”水田耕整机,既可耕耙整地,又可碾米抽水,一机多用,操作轻便,畅销我国南方各地及东南亚国家。
“身为蔡伦故乡人,不做一点为先辈增光添彩的事,哪行呢!”四十出头的全国劳模石仁德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位从事维修的普通钳工,利用业余时间自费搞科研,先后获得七项国家发明专利。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弟弟石仁才、石仁章亦自学成材,获取五项发明专利。
近年来,蔡伦故里人民学科技、用科技蔚成风气。在聂洲村,记者见到一个类似吊车的装置矗立山头,一打听,才知那是村民的杰作,名叫大型悬臂式喷灌器,长达百余米。山上种瓜栽果,过去每遇干旱便要挑水浇灌,费了人力还没啥收成。早些年一些村民外出搞建筑,从悬臂吊车受到启发,便从城里请来高参,鼓捣出了这么个玩意儿,以电力驱动,伸缩自如,既可浇水,亦可喷药,效果蛮不错。如今,山上柑桔成林,再也不用担心干旱了。
而浓烈的科技意识,必然会转化为生产力。在湖南首家开发蔬菜系列饮料而出名的金南村,过去光会种菜,常为销路发愁;村党支书黎传光率领村民学技术,买专利,走科技生财之路,终于尝到了甜头。
徜徉于蔡伦故里,处处能看到科技星火的光芒。不说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各类民间科技组织,也不必提各乡镇普遍建立健全了的科技示范推广网络,仅科技发展基金及投入,已连续几年在3000万元以上,且逐年增加,这对于一个内地县级市来说,不是一笔小的数目。
耒阳市委书记胡国初给记者提供了几个数据:“八五”期间,全市科技投入9000多万元,实施科技攻关及推广项目170个,获省以上科研成果奖13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72项,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数以10亿元计。他说:“走科教兴市之路,是百万蔡伦故乡人的必然选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