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向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奋斗目标迈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15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

向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奋斗目标迈进
陈逸清
为了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跨世纪宏伟目标相适应,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了今后15年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确定,不仅使党中央关于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统一奋斗目标的战略思想得到进一步体现,有利于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而且使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性更加突出,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前进方向更加明确,从而更有力地从整体上推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
今后15年精神文明建设目标体系的基本构成
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这段话,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质特征的精辟概括,也是制定精神文明建设奋斗目标的基本前提。《决议》从上述本质特征和基本前提出发,描绘了今后15年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蓝图。这个跨世纪的目标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
在思想建设上做到两个牢固树立
《决议》把“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作为要达到的首要目标提了出来,这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意义。理想、信念是团结、凝聚人民群众,鼓舞人民群众为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努力奋斗的力量源泉。中国革命就是依靠理想、信念夺取胜利的典范。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过去之所以能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反之,原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则向世人提供了因理想、信念崩溃而导致剧变、解体的实例。正反两方面经验说明,理想、信念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存亡。在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意识形态领域将长期面临十分复杂的局面,如何帮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依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而对全体人民来说,我们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坚定信念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应当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但是,我们必须看到,10多年来,我国的理想、信念建设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仍然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在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上达到三个显著提高
其一,要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提高公民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决议》把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列入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就把目标和任务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公民整体素质的内涵十分丰富,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是人的现代化素质中最具本质特征、对国家和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三个相互关联的主要方面。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的优劣,关系到民族的政治走向和精神风貌;科学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民主法制观念的树立与否,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作用。抓住了这三个重要环节,把工作做好了,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就落到了实处。
其二,要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决议》把社会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列入今后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视与关怀。《决议》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的现状出发,对提高文化生活质量提出了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三条主要要求,是很有针对性的。积极健康,就是要求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都要步入健康有序的轨道,努力把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优秀作品奉献给人民;丰富多彩,就是要求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实和活跃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服务人民,就是要求文化部门和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二为”方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倡导适合广大群众消费水平的有益文化娱乐活动。做到了这三条,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其三,要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城乡文明程度的提高,也是精神文明建设追求的重要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完善,是整个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城乡的文明程度体现在诸多方面,《决议》把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作为主要标志并提出明确要求,这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团结进取、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安定和谐、纪律严明的公共秩序,整洁美观、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是城乡文明程度的集中反映,也是人民群众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这一目标的提出,符合党心、民心,必将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赞同。
在工作全局上形成一个良好局面
《决议》把“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作为今后15年精神文明建设奋斗目标的落脚点。这样一种令人振奋的良好局面一旦形成,我们就可以豪迈地宣告我国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奋斗目标的基本实现。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在全国范围内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局面的形成绝不是轻易能够达到的。这里,我们不妨作一个简单的回顾。改革开放一开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强调要贯彻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在党的历次重要会议上作出一系列重大决定,引导全党全国人民逐步加深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但是,对这一重要方针,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过不一贯的情况,造成过失误。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多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使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效果。18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是好的,在那些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的地方,确实出现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状况,在社会精神生活中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因此,《决议》把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这一局面的形成作为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既是切实可行的,也是需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达到的。
今后五年精神文明建设的阶段性任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实现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把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首先要抓好今后5年的工作。《决议》从大局着眼,针对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中干部群众普遍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五项阶段性任务。
一是坚决遏制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进一步树立密切联系群众、勤政务实、廉洁奉公的优良党风政风。在现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各级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至关重要。腐败现象和某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是目前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的症结所在。从抓好党风、政风和勤政、廉政入手带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一项关键性措施。
二是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反对假冒伪劣、欺诈行为,大力培育爱岗尽责、方便群众、优质服务的敬业精神。行业文明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最直观的尺度,敬业精神是当代精神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行业经营中存在的“假冒伪劣、坑蒙欺诈”等不道德行为,严重贬损了行业形象,也使消费者深受其害,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今后5年,在思想道德建设中,要抓住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这个重点,综合运用教育、舆论、行政、法律等手段,培育行业精神,规范行业行为,树立行业新风。
三是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死灰复燃。制黄贩黄、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封建迷信等行为成为社会公害,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毒化人们心灵,广大群众对此深恶痛绝。用5年时间集中各方面力量,采取重大行动,狠抓几个回合,使上述丑恶现象基本消除或减少到最低程度;要把破陋习与树新风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扬善惩恶、尚美鄙丑、扶正祛邪的社会环境。
四是坚决禁止制造和传播文化垃圾的行为,初步呈现优秀精神产品大量涌现、文化市场活跃有序的繁荣景象。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管理上的漏洞,文化市场中的问题比较突出,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甚至有严重政治问题的文化垃圾时有出现,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要继续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在认真实施“精品战略”,努力创作出越来越多健康向上、质量上乘的优秀精神产品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管理的力度,促进其繁荣、健康、有序地发展。
五是坚决治理一些地方社会治安不好和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创建更多的文明村镇和文明城市。人类生存环境的发展变化既是物质文化的积淀过程,也是精神文化不断进步的直观体现。建设安全优美有序的环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5年,要从创建更多的文明单位、安全文明小区、文明村镇和文明城市上着眼,通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开展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化管理等有效办法,下气力扭转不少地方存在的社会治安不好和卫生环境脏、城乡管理乱、服务质量差的状况,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具有安全感、舒适感、方便感和积极向上感的生活环境。
这五项任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道德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在建设、以立为本,扎扎实实地在建设上下功夫。以立为本,不等于不要破,对那些妨碍、甚至破坏建设的丑恶思想、行为和现象,必须展开坚决的批评、斗争和打击,否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不能“立”起来。《决议》以虚与实结合、立与破相济的形式,把这些问题列为今后5年精神文明建设要着重抓好的任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感召力。
为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而奋斗
六中全会《决议》确定的今后15年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正确估量形势,认清时代特征和自身工作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既实事求是、切合实际,又振奋人心、鼓舞斗志,是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行动纲领。当前,摆在各级党委面前的一项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六中全会精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落到实处。
加强领导,形成机制。实现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奋斗目标,最重要的是必须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运行机制,使这项战略任务的实施从体制上得以保障。一方面,要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方面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要明确领导职责,保证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担负起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并设立强有力的指导协调机构,动员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要建立起规范化、科学化的工作机制。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特点,要相应建立起法规健全、运转有序的管理机制;人员、经费、设施落实的保障机制;检查、考核、监督功能齐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要认真总结以往在这方面积累的成功做法,尽快形成规范有效的运行机制,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水平和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调查研究,精心规划。《决议》确定的今后15年奋斗目标和5年阶段性任务是从全国角度提出的,各地各部门在执行中应围绕总的目标要求,从各自实际出发,制定出具体规划。制定规划既要考虑长远目标和总体设计,也要有阶段性任务和分步实施的具体要求,使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在统筹安排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各级领导干部要在领会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和分析本地本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善于把中央的宏观指导与各自的实际结合起来,鲜明地体现地方和部门的特色;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总结群众的实践和经验,把规划的制定真正建立在群众路线的基础上。
贵在坚持,重在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真抓实干的作风。起草文件、制定目标固然重要,抓贯彻、抓落实更为重要。光有宏伟蓝图而不始终如一地认真实施,是建造不出精神文明大厦的。抓落实工作要有热度,没有炽热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行;要有广度,不充分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不行;要有力度,没有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不行;要有深度,不下苦功夫只做表面文章不行。要围绕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克服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总之,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朝着既定的目标胜利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