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牢记两个“不能动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16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牢记两个“不能动摇”
卫晋
十月十二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登了一篇《竹林深处有文章》,讲的是河南省巩义市一个小山村——竹林镇在十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那天正是星期六,我有暇从头至尾把它仔细读了两遍,情不自禁为之击节叫好。一个原来“吃红薯面,住破土窑”的穷乡,现在年总产值竟达十四亿元,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确如记者说的“令人难以置信”。然而更令我惊讶的是,这个竹林镇的领路人、只念过三年书的赵明恩,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竟感悟得那么早,那么透彻,那么符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精神!
作为一位镇党委书记,赵明恩最大的特点是,不论是在穷的时候,还是在富的时候,都对“两个文明一起抓”有着高度的自觉性,而且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试看,当竹林镇(那时还叫村)还很穷的时候,他想的是必须把经济搞上去,让乡亲们富起来,否则就不是搞社会主义;但他抓经济的方法,却是先从“治愚”着手。当竹林镇已经富起来的时候,他想的是必须引导富裕起来的农民走上正道,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道德高尚,文化先进”作为追求的理想,否则也不是搞社会主义。这是赵明恩的高明之处,也是竹林镇的经济发展步伐能够那么快速、扎实、稳健的根本原因。
可是,这样明白的道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懂得。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上,至今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或者认为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就上去了;或者认为经济没有发展起来,精神文明无从谈起。因而“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农村,有些地方的情况正如形容的那样:“穷时坑蒙拐骗,富后吃喝嫖赌。”这与竹林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无数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有力地印证了十四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论断:社会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社会就是畸形的,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始终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这是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同时,必须始终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的建设。这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这两个“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总结了无数经验教训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值得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牢记在心。
今天,全国各级领导干部都在开始学习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文件。要想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很重要的一条是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两个文明建设的实际学,特别是联系十多年来身边发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学。像竹林镇这样的正面典型或者与之相反的典型,全国各地都有,好好解剖、总结他们走过的道路,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关系的全面理解,从而更加深刻地懂得:对两个文明的关系认识得正确不正确,处理得好不好,是一个关系我们事业成败的全局性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竹林深处有文章》确实是一篇发人深思的好文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