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文化人的经济视野——《世界经济文化年鉴》面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16
第10版(文化)
专栏:书香一缕

文化人的经济视野
——《世界经济文化年鉴》面世
本报记者 祝华新
80年代中期,上海在小范围内开过一次文化发展战略讨论会。当时浦东开发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这个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样板城市为如何走出经济困境而苦觅良方。上海人不爱制造什么轰动效应,却在不声不响中给全国学术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它提醒那些一心致力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政府官员要注意制约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同时给还不习惯言商言利的文化人展示了一片新奇粗犷的经济视野。
经济与文化的跨学科研究吸引了一批人数不多却十分执著的专家学者。1988年,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问世。1991年,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成立。近来,金融文化的研究又悄然兴起。在生态文化、科技美学、企业和地区形象设计等处女地的开拓,也有了初步的收获。在此基础上,有了第一本《世界经济文化年鉴》。它把国内外人口发展与环境保护、教育与科技、金融文化、营销文化、消费文化、旅游经济文化、企业文化等广泛的领域和多种学科熔于一炉,一新耳目。主编周浩然强调,“经济文化”不是经济加文化,而是要研究当代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规律,研究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功能,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思想道德的发展趋势。
在不久前的出版座谈会上,中国社科出版社与中外经济文化研究会联合编纂该年鉴的独特创意,受到普遍赞许。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谷源洋指出,人们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的认识逐渐深化,过去只知道人力、资本、土地,后来意识到科技的作用,但科技与文化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陈吉元很有同感,他说:在中国就经济谈经济,很多问题说不清楚。该所正在与德国一所大学合作,研究乡镇企业在中国兴起的文化背景。他们都把年鉴编委会引为同道。《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编辑杲文川对经济、文化交叉研究的难度深有体会。他谈到当年社科院组织编写《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一书,文化部分交稿最晚,改动最多。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局长何炳孟谈到,年鉴提出“经济文化”这一概念,对社科院的学科建设可能有帮助,但一门新学科要成型,还有一个摸索过程。“经济文化”的学科交叉范围很广,对其范围和方法要进一步界定,并以大量的课题“孵化”出一门学科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