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德者,才之帅也”——浙江艺德讨论引起广泛共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16
第10版(文化)
专栏:

“德者,才之帅也”
——浙江艺德讨论引起广泛共鸣
本报记者赵相如
现代文人画大师潘天寿曾说过:“艺术品,为作者健全人格之反映。无特殊之天才,高尚之品格,深湛之学问,广远之见闻,刻苦之经验,决难得有不凡之贡献。”确实,艺德是艺术工作者从业立身之本。浙江《美术报》从今年3月起,开始“艺德乃从业之本”的讨论,得到各界人士热烈的呼应,浙、闽、京、粤不少报纸纷纷转载或发表消息、评论。
引起这样的轰动效应,自然绝非空穴来风。改革开放以来,美术事业的发展和队伍的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确实也出现了一些惊世骇俗的现象:
某市一个长期从事眼镜、服装生意的个体户,心血来潮要学油画了,仅学了八九个月就画出10幅,其中一幅画自称“世界第一流作品”,标价比凡高的《向日葵》还多了3000万美元。目前画坛上如此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之辈,毕竟为数极少。但把画作反复“炒作”,不仅自己炒,还要亲朋好友帮忙炒,哄抬价格,步步加码,则并不鲜见。
现在艺术界不断出现一些花钱买桂冠的怪事,不知从哪儿批发了一大堆诸如“江南鸭王”、“江北鸡王”、“塞外猫王”、“当代徐渭”等等“大帽子”,用以唬人,招摇撞骗。造假画的现象如同声乐界的假唱、小说界的抄袭、出版界的盗版一样绝非罕见。一幅《炮打司令部》引发的假画案,刚刚打上休止符,不久前在杭州又冒出一幅110万元成交的张大千画作真伪案。有的画家出钱雇佣或串通几个画徒,把画室变成作坊,用流水作业方式大批量复制生产供内销或转销的摹品。浙江省美协领导感叹:美术界如今有些人只愿意参加有钱可图的商业性美术活动,而对直接为群众、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活动却反应冷淡。一些资深的文艺评论员说:本来,搞艺术是一辈子要“搜尽奇峰打草稿”,“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来不得半点虚伪;耐不得寂寞,想一镢头挖个井,反而难成气候。浙江画院副院长张华胜、中国美院教授徐永祥认为,当今艺坛吹捧之风抬头,正常的美术评论反而不多见了。艺术品作为特殊商品进入市场,这自然是一个进步,但是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卖几张自己创作的画,把日子过得舒坦点,无可厚非,但倘若一头钻进钱眼里,整天盘算如何把画价炒高,贪得无厌,这就自取低下了。还有人指出:重振艺德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进一步健全艺术法规,对艺术品谋暴利的问题要有人管,同时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在新闻报道中不能只追求轰动效应,更要注重社会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