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姜春云在上海考察时指出现代工业必须有现代农业支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17
第2版(经济)
专栏:

姜春云在上海考察时指出
现代工业必须有现代农业支撑
新华社上海10月16日电(记者陈毛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近日在上海考察时指出,现代化的工业和城市,必须有现代化的农业来支撑。大城市要把农业摆到应有的位置上,充分发挥特有的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步伐。
10月13日至16日,姜春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和上海市市长徐匡迪等分别陪同下,考察了上海郊区“三高”粮田示范方和现代农业开发区、蔬菜园艺场,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参观了市政建设、村镇建设和工业开发区,走访了农户,同县、镇、村的干部群众进行了交谈,召开了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座谈会,并听取了市委、市政府的有关工作汇报。
姜春云充分肯定上海市各方面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他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上海市委、市政府把中央指示精神同上海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改革开放的步子大,经济发展快,城乡建设档次高,人的精神面貌好,社会稳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上海郊区农业和农村各项事业,同其他方面的工作一样,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在推进农业“两个转变”、建设现代化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姜春云在考察中,结合上海的经验,就大城市郊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问题谈了意见:
——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尽管大城市的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占的比重在减小,但它的基础地位并没有改变,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如果农业的基础地位不牢固,城市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会受到制约。上海市委、市政府对农业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措施。农业在上海的位置摆得高,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上海农业能有今天这样高的水平和好的局面,领导重视是根本原因。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一条有效的路子。上海实行农业产业化决心大,起步早,覆盖面广,效果好。突出的有两条:一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把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引向社会化大生产。二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行产加销、农工商一体化。
——注重抓好“菜篮子工程”,为市民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郊区农业为城市服务,其中最重要的是种好“菜园子”,丰富城市居民的“菜篮子”。这既可增加城市的副食品供应,又可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往往是从“菜篮子里看形势”。小小“菜篮子”,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居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稳定。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和组织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意义重大,要认真抓好落实。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为农民进入市场创造条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业必须面向市场,农民必须从单纯的生产者变为生产经营者,大胆地进入市场,参与流通。这就要求农民和农村干部转变观念,增加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按照市场的要求,确定生产什么、发展什么。同时,必须改革流通体制,打开农民和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道。上海提出“生产向流通拓展,流通向生产延伸”的思路,首先在蔬菜销售行业建立了多元主渠道批发新体制,又在粮食购销方面采取“放开收购、竞价销售、定向补贴”的措施,在粮食的收购、销售和消费三个环节上进行配套改革。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效果良好,具有普遍意义。
——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上海科技实力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比较高,实施“科教兴农”有着独特的优势。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大有可为,应当进一步抓好。
——进一步搞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希望各地农村认真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把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刘江、陈耀邦、严克强、段应碧、杨雍哲等参加了考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