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粮食要同步发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14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若干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阶段,都曾出现过或长或短的农业停滞时期,而农业停滞主要是粮食停滞。前覆后鉴,在我国社会经济加快发展时期,必须注意——
粮食要同步发达
韩元钦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粮食的生产供应,虽然不是同比例增长,却要相应地有所增长,从而可以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对于粮食供应的基本需求。“粮食同步发达”,就是这种意义上的一个范畴。
“粮食同步发达”的历史比较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粮食总产量考察上具有划阶段意义的,有四个年份。其粮食总产量的绝对数为:1949年11318万吨;1978年30477万吨;1984年40731万吨;1995年46657万吨。
到2010年若要达到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按届时人口14亿计算,期望粮食总产量应为56000万吨,今后15年每年粮食递增率应为1.22%。到2030年若要达到人均占有粮食420公斤,按届时人口16亿计算,期望粮食总产量应为67200万吨,2010—2030年的20年间每年粮食递增率应为0.91%;若从时下算起,则今后35年每年粮食递增率应为1.05%。
不难看出,上述依据2010年和2030年粮食预期指标计算的粮食总产量递增率的期望值,远远低于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总产量的实际递增率。这表明,从已经走过的路子看,实现上述期望值,并没有超越经验比率的范围。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当然有利于我们增强实现预期的信心。
但是,也要看到,未来15年和35年所要达到的粮食总产量,又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量。按照我们过去将粮食总产量每攀升5000万吨(即500亿公斤)视作上一个台阶的判断方法,未来15年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再上两个台阶,未来35年则需要再上四个台阶。这在我国粮田资源紧缺的条件下,难度是不小的。压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面的担子是很重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使实现上述预期,我国粮食供求的总量平衡,也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就我国粮食自给的方针而言,上述预期具有必须实现的性质。
粮食未必同步发达的自发倾向
最近几年,我国粮食发展相对迟缓,有种种缘由。最突出的,是若干经济增长十分迅速的地方,却在明显地忽视、甚至损害粮食生产。他们多半是在自发地走着这样的路子。资料显示,广东、海南这些年来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幅度是不小的,但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的幅度却过大了。早在1984年,粮食播种面积即比1978年减少了16.8%。1990年又比1984年减少5.9%,比1978年减少21.7%。1994年则比1990年又下降12.9%,仅相当于1984年的82.0%,相当于1978年的68.3%。
上述情景,并不局限于广东、海南。过去讲“南粮北调”,在有些省内是“东粮西调”。这些年来,变成了“北粮南调”,“西粮东调”。经济发展了,主要是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发展了,粮食的优势却失落了。粮食的生产供应,由剩余变不足,由调出变调入,有的地方已经变成缺粮大户。
“经济上去,粮食下来”不是规律
从历史资料看,若干发达国家在所谓工业化中期阶段,都确曾出现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农业停滞时期。说是农业停滞,其实主要是粮食停滞,即它们国内的谷物生产没有伴随工业化进程相应发展。但是,这种停滞,并不是必然的,而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其根本条件有两个:一个是殖民地补偿;一个是听任广大农民收入低下,以致破产。
随着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斗争格局的变化,也随着它们国内数十年政治教训的积累,有过国内谷物停滞现象的国家,对外靠殖民地补偿、对内靠压抑农业和剥夺农民的历史条件,逐渐严峻起来。国内谷物停滞对工业化继续扩展变得不再有利,甚至成为障碍因素。这时候,它们国内的农业政策、特别是粮食供应政策,就发生转折了。转折的过程和结果表明,美国和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国内粮食供给的份额大大增加,有的则不但立足本国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而且或先或后地变成了粮食出口国,甚至粮食出口大国。
国际、国内的历史条件变了,粮食供应的指导思想和政策调整了,谷物停滞的格局便被打破了。这样的历史事实是不能从中导出“经济上去,粮食下来”的规律的。那不是规律,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曾经有过的历史现象。
经济发达地区粮食供应并非没有潜力
总起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相对于不发达地区而言,在发展粮食生产上,条件要好些,甚至是好得多。这不仅表现在若干自然条件上,而且特别表现在经济、技术条件上。工业化过程的迅速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他们在资金、设施、科技和粮食产业组织优化等方面,都有可能做出更多的投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这就使他们有可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粮食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加速培植和扩大粮食的生产能力。因此,简单地把忽视粮食生产的现象归结为条件不如经济后进地区,是说不通的。
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是中国扩大粮食总量供应的基本途径,更是经济发达地区谋求粮食同步发达的根本出路。而正是在这个方面,所有经济发达地区都有着巨大的潜力。中低产田的改造,品种的改良,水、肥的利用,复种指数的提高,其他生产技术的推广等等,将有可能使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成倍增长,在近期内也能发挥可观的效果。现实的问题,并不在于客观上有没有潜力,而在于是否真正下力气去开发、去利用这种潜力。
做到粮食同步发达,必须同时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同时发挥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两个积极性,而不能把粮食供应的担子推给中央,推给欠发达地区。从这种意上讲,现在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不能认为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随着时间的推移,责任制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固然会有变动,但谋求粮食同步发达的基本责任,“省长”、“市长”、“县长”(实质是相应的党和政府部门)是要始终承担的。某些同志心目中那种粮食供应“最终要依托于看不见的手”的想法,不过是一种理论上的片面性而已。在粮食生产供应上,地方党和政府的发动功能、组织功能、协调功能和管理功能,在可以预见的几十年内,将持续显示巨大的效应。而发挥这种效应的前提是,要尽快改变“经济上去,粮食下来”的自发倾向,及早进入粮食同步发达的自觉状态。
(作者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