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长征文艺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14
第11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王定国
我是1935年1月由刘华被服厂调到川陕省委领导的新剧团工作的。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后,我们剧团随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60年过去了,许多往事,仍历历在目。
旧瓶装新酒,进军兴奋剂
在长征路上,我们演奏的乐曲,全是当时的流传曲和民歌、民谣。而在实际演奏中又不受原曲的限制和束缚,利用旧瓶装进新酒,作我们进军中的一种兴奋剂。战士们最欢迎的乐曲有《八月桂花遍地开》、《苏武牧羊》、《孟姜女》……这些曲子都被发挥,纵情而奏,使之脱出本来的旋律和感情。如把《苏武牧羊》奏为轻快跳荡的轻音乐;《八月桂花遍地开》变为气氛激昂的进行曲,歌词第一段是这样的:“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树起来,张灯又结彩,庆祝苏维埃!”这些都是随着当时当地的客观情况而变化其基调与歌词的。如在冲破敌人围、追、堵、截的转战中,红军巧妙地摆脱了比我们多五六倍的敌人时,《苏武牧羊》演奏为轻松愉快的进行曲;在突破懋功的战役后则又演奏为万马奔腾的进行曲;在红军进入深邃幽长的峡谷,进行1000多里的大回旋转移时,部队最爱听轻松明快和活泼跳荡的《送郎当红军》、《劝郎回头》等等。长征路上的唱歌没有固定的歌手,歌手就是全体指战员,歌词在战斗中产生,是用血写成的,没有缠绵悱恻的儿女之情,也没有垂头丧气的悲伤情调,只表达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对解放的迫切要求和革命的坚强意志。如《上前线去》这首歌,很是雄壮,代表红军战士气吞山岳的革命决心和志气:
“炮火连天响,战号频吹,决战在今朝。我们少年先锋队,英勇地武装上前线。用我们的刺刀、枪炮、头颅和热血,嘿!用我们的刺刀、枪炮、头颅和热血,坚决与敌决死战!”
另一种歌词是战士们创作的:在行军途中,集体休息,娱乐会上,或三五个好朋友,利用山歌民谣的框架,即兴而作,随意编唱。这在江西、湖南的年轻小伙,是最得心应手了。只要几十分钟,一连串的新编歌词就装进了现成的瓶子里了,如:“江西老表同志哥,请你过来对山歌,今天行军没得事,恭恭敬敬向你学。”“不打鼓来不敲锣,大家坐下来对山歌;一班开头顺个先,二班三班紧接着。”信口唱来,任意接上新内容就行。这种发自内心的歌,人人都可来几首,唱得那“长江黄河水倒流”,“大山小山全低头”。
写鼓动标语和诗歌,也是我们剧团的一项重要工作。宣传红军的主张,动员群众,瓦解敌人。把它写在纸上或门板上,大家叫它有调有韵的标语诗,听起来顺耳,喊起来顺口。
美术在长征生活中,起了很好的作用。每天一到宿营地,不管天多晚,我们还要写标语,作画,准备第二天在队伍出发前沿路张贴,标语上哪怕画两个喜笑颜开的红军头像,几朵怒放的山花,也使标语增加了吸引力。可惜美术作品不能记不来,只能留在过来人的心里。后来记得在四川茂县一个老农家里,老农对我说:“我们村子里有七八幅红军壁画,好不容易冒险保存一幅,是用草灰糊遮起来的,直到后来才被茂县博物馆拍摄下来保存,这是对历史的记载呀!”现在,长征留下来的标语、壁画,都集中在绵阳和广元保存下来了。
戏剧在长征中的作用更是巨大。没有海报,没有广告,更没有舞台记录,但它扎扎实实为长征作了大量工作和取得了难以估量的效果。记得一幕《送郎当红军》的四场话剧,每到一地,都少不了它,为“扩红”起了极大的作用。还有《北上抗日》、《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打倒帝国主义》、《保卫祖国》、《誓死不当亡国奴》等剧目,每打开一个城镇,哪怕只有一天的歇脚时间,都要组织演出,把文化生活与长征融为一体,成为用双脚奔波二万五千里征程的一大精神支柱。
雪山草地,苦乐同心
我们红四方面军的长征三过雪山草地。从表面看,我们是在一个天上无飞机、地上无追兵的“太平世界”进军,但自然界这一劲敌,也夺去了不少红军将士生命。夹金山、梦笔山、党岭山、红桥山等大雪山是一个幽深渺茫的神秘世界,数百里见不到人烟,荒山野岭,原始森林,皑皑白雪满山头。在这样的环境里走路,比起那日夜炮火连天的征途还要险恶。在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下我们为鼓励战士编了一首山歌,一路上唱得此起彼落:
(一)梦笔山,高又大,蓝天挟在腋窝下,在此站了万千年,谁敢前来碰碰它。
(二)梦笔山,不可怕,红旗直往顶上插,龙公龙母真听话,好好睡在红军的脚下。
(三)梦笔山,再见吧!恕不在此作久留,待到革命胜利后,再来陪你扯闲话。
大家一鼓作气,登上梦笔山,真把一面红旗插在山顶上,留作纪念。过了五座大雪山,正是党的生日7月1日。那天,二方面军同我们在甘孜会师。
进入草地,看不到人烟,看不到树木,甚至连飞鸟也难看到。正如我们编写的一首山歌中描绘的:“川、康、青边大草原,千里茫茫无人烟,风霜雨雪日夜下,沼泽泥泞漫天边,天上没有鸟儿飞,地上不见虫儿爬,红军今天由此过,山水草木一齐欢。”
草地行军,有神秘莫测之感,茫无边际的草原,像望不到彼岸的大海。我们每天行军,组成若干小组到部队中去做鼓动宣传工作,边走边教战士们唱歌,说笑话讲故事,搞“飞行演出”。到了宿营地,一面找野菜,一面编山歌、小调等。在这段征程上,由于缺粮,我们只能吃牧民们丢在路边的羊皮、牛皮、皮带或皮草鞋底了。有这样一首山歌,还留在我的记忆里:“皮草鞋娃六寸长,草地当中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来分外香;两寸拿来熬野菜,两寸拿来煮清汤;一菜一汤好花样,留下两寸战友尝。”这种生活过了十来天,就进入了一个“代价高昂”的地方——阿坝。由于气候的变化莫测,晴、雨、大风、雪雹、冰霜都可见到,因而对已经疲惫不堪的战士来说,是难于对付的,以致夺去了许多红军战士的生命。
在阿坝停留了两天,补充了一点粮食和防寒物,又继续前进。两个方面军并肩携手北上,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斗,战胜了自然界这一劲敌,把皑皑雪山,无边草地,扔在了脑后,终于赢得了长征的胜利!胜利的取得,长征文艺兵功不可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