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把农业的基础地位落到实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17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把农业的基础地位落到实处
领导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农业,把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主线,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阎海旺
江泽民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农业和农村工作时指出:“对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要始终抓得很紧”。并强调“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都绝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的道理。如何把农业的基础地位真正落到实处,根据甘肃工作的实践和体会,我觉得应着重从五个方面不断加强。
各级党政领导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要加强农业,首先各级领导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农业,把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首位。这些年来,甘肃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在领导力量的摆布上,坚持抓农业党政不分家,一把手亲自抓,几大班子和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按照中央关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精神,省地县领导普遍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把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主线,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农村工作是否抓出成效,关键看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是否稳定增长。在农业资源相对稀缺、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增产增收,主要靠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甘肃自然条件差,中低产田面积大,耕地产出率、水的利用率和化肥的有效利用率等都比较低,这既是甘肃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也是增产的潜力所在。因此,发展粮食生产,更应注重增长方式的转变,走集约经营的道路,走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路子。要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支柱产业,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坚持“五个依靠”。一靠政策。进一步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快以市场体系建设为主的各项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二靠投入。各级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每年都必须有较大的增加,保持农业的发展后劲。三靠科技。这些年,甘肃大力推广以良种、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为主的十项农业技术,每年组织万名科技人员搞大面积科技承包,实施“地膜温饱工程”、“水地千斤工程”等,收到了显著成效。一些贫困县靠地膜覆盖粮食这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就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四靠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甘肃这些年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主要得益于一批骨干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小水利以及梯田、沙田、沟坝地的建设。要使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有较大的发展,实现“九五”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五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工作。
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由于基础条件的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性较大。因此,在农村工作中,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条件,实行分类指导,确定不同的发展重点。根据各地的实际对全省实行“三大块”分类指导:在条件较好、发展较快的河西、沿黄灌区和城市郊区,实施小康工程,到1997年基本实现小康;在基本解决温饱的中部、陇东北,巩固脱贫成果,稳定解决温饱,逐步向小康迈进;在自然条件严酷的高寒阴湿地区、深山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400多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分别制定了规划和具体措施。
抓好当前考虑长远。抓好农业必须要有全局观念和整体安排,我们根据甘肃的实际,近期重点抓好“三田”建设(梯田、沙田、沟坝地),到本世纪末人均达到一亩;小型水利和雨水集蓄灌溉工程建设,到本世纪末或稍长一点时间,人均达到一亩水地;大力推广良种、病虫害防治、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地膜覆盖等农业适用技术,特别要抓好地膜覆盖粮食技术的推广,力争在两三年内,贫困地区人均达到0.5亩至1亩,基本解决吃饭问题。通过抓近期的这几项工作,使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实现本世纪末全省粮食完全自给的奋斗目标。
(作者为中共甘肃省委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