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中亚行路者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20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中亚行路者说
尹树广
羁旅中亚,出差平常得像一日三餐。每次外出归家,除带回一身疲惫,更有几多经历后的感慨:居中亚不易,行路中亚更不易。
前年晚秋,我结束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采访,乘飞机来到该国北方城市苦盏。等车时,一位塔吉克朋友好心提醒我:“小伙子,你出门最好别带这种塑料旅行箱,一看就是外国人。太危险了!最好穿件本地人的衣服。”这番忠告让我紧张了好一阵,好在一路平安度过。确实,生活在中亚的不少中国人已实现“本土化”。常驻比什凯克的中国外交官就人人头戴吉尔吉斯民族特有的开口白毡帽。御寒为次,安全为主。
从苦盏来到塔什干没多久,我的心便凉了半截:去阿拉木图的机票要等四天才能订到。于是,我坐出租车冲到火车站。望着售票口挤成一团的人群,朋友的叮咛蓦地袭上心头:“可别坐火车,上次我陪国内来人,包房半夜被人从门缝打进‘睡气’,结果东西全让人卷走了。”无奈,我只得借助长途汽车了。
夜深了,阵阵秋凉袭来,长途汽车终于像一架老牛破车“吱吱呀呀”上路。二十多小时的未眠之旅又让我买了个明白:中亚的长途汽车原本都是“长途出租”。路边一扬手,塞给司机几百坚戈(哈萨克斯坦货币),你就是“上帝”。从塔什干到阿拉木图800公里路程,“出租”停了不下50次,途中在江布尔市,旅客们又站在露天里冻了一个半小时等待换车。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多了这番经历,我决定以后出门能开车就不坐车。孰料,碰到的问题非但没少,而且更稀奇古怪了。
油,是在中亚开车最大的心病。不是说中亚没汽油,而是指除五国首都外,地方上很难觅到高标号汽油。中亚私家车基本以“拉达”等车型为主,它们烧76号油即可。去年初,我去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出差。为备“油荒”,我在车后备箱里装了4个20升的油箱,灌满98号汽油。一路上,将98号与没号汽油按1∶3比例掺和着烧。越过阿姆河,便到了盛产石油天然气的土库曼斯坦。我兴冲冲找到查尔朱市某加油站,按当地价格计算,50升油仅合3美元,油站小伙子却硬是向我要20美元油钱。他还振振有词地说,你是外国人,按规定不给加油,要20美元算是便宜了。我当然没认这个“土规定”。最后,直“吵”到加油站的头头出来,问题才告“胜利”解决。
我对在“沙漠之国”加油吃的亏是见怪不怪。为节省时间,我只得委曲求全。为了不毁车,加好油掏多少钱也得干,要不修起车来,费用起码得是油价的几十倍。由于路途遥远,出差经常遇到“弹尽粮绝”的事,那只好忍痛往汽车里加掺水的无标号汽油。可脚一轰油门,发动机便发出“咔啦啦”的响声,听着直让人揪心。
这里并非要贬损中亚,只是想说明五国独立没几年,百废待兴。不用外人讲,五国领导人也已意识到“行”的重要,并将其上升到“国家能否走出经济危机”的高度来认识。哈萨克斯坦外长就曾举过一个小例子:两个美国商人飞到阿拉木图,结果在机场耗了3个小时才出海关,一气之下,二人又坐原班飞机原路返回。事情明摆着,机场办事效率尚且如此,生意场上的事儿就更没谱了。“行”,像一国投资环境的“晴雨表”。“行”不畅,则外国投资不旺;投资不旺,振兴经济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了。
 不久前,笔者欲去杜尚别出差,提前两周订机票,可“窗口”回答全部订光。这时,一个票贩子凑到跟前说:“兄弟,我有票,多交50美元就行。”原来“窗口”和票贩子沆瀣一气,多得的钱平分。阿市国内国际航班的不少票就是这样出手的。看来,哈国对“行”的关注并未收到明显成效。现在,“哈航”已宣布破产,阿拉木图机场也交给德国“汉莎”公司管理,人们都企盼此举能解决买票难问题。
说实话,与生意人比起来,笔者受的这点委屈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假如你是个商人,拉一“卡马斯”货从阿市到哈中边界的霍尔果斯口岸,沿途最少要碰到六七个“官方”关卡,不留下“买路钱”,你就甭想走掉。你的“卡马斯”这一趟几百公里下来,少说也得多支出1000美元。个别神通广大的商人干脆买通当地警察,请他们用警车“保驾”。由于谁都想“雁过拔毛”,所以即使你交过钱,有时也得在道上耽误一周时间。不久前曾发生因司机拒交“买路钱”而被“请”进羊圈的事儿。哈政府曾为此专门开过会,但“车匪路霸”是越打越多。现在,霍尔果斯口岸车少人稀,一派萧条,这大概是“行路难”的直接恶果吧。
“行”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行”,畅达与否,反映出一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当前世界经济日趋“国际化”、人员交流日益频繁,“行”更关乎一国能否快速融入国际大家庭。小文如能为欲行中亚路者提个醒儿,幸甚至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