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伟人书斋里的文化遗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22
第12版(书评)
专栏:

  伟人书斋里的文化遗产
张斯民
真正的伟人,对历史的影响决非一时一代,也不仅仅在一个方面。他们逝世后,仍然以其无穷的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影响着身后的世界。在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显然就是这样的伟人。他的形象风采是多侧面的,他是天才的军事家,是占人类1/5人口的大国领袖,是独步20世纪旧体诗坛的巨子,还是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思想家。同时,他还是20世纪最喜欢读书而且读书最多的伟人。
读书是毛泽东不可须臾或缺的工作和生活内容。他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但凡有常识的研究者都意识到,这些东西对研究毛泽东的思想有特殊价值。我们从那些有感而发直抒胸臆的札记、眉批、旁注和写进他的辉煌论著的关于各种书籍的引用和评论,以及各种场合关于读书的谈话中,不仅可以考察毛泽东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窥知毛泽东的个性和情感世界,还可能发现某些尚未形成系统的或稍纵即逝的思想探索火花。可以说,毛泽东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也是毛泽东本人的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这位伟人留下的一笔难得的思维素材和文化遗产。因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首先是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探索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和他阅读和发挥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批判继承中西方思想文化遗产,分析研究和回答20世纪以来各种理论思潮的挑战,是分不开的。
产生这些想法,是因为读到一套洋洋130万字的《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多年来,随着毛泽东热的波浪起伏,有关毛泽东的各种著述出版了不少。涉及这位伟人读书生活的,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李锐)等。而这部《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的鲜明特色在于,认真吸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广泛而严肃地选取归纳、客观科学地解析考证。作者把毛泽东一生散见各处的读书笔记和有关谈话,分条结为早期篇、政治篇、军事篇、经济篇、哲学篇、历史篇、文学篇7个部分,时间跨度从毛泽东8岁发蒙入私塾到他临终前的读书情况,比较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书斋里的毛泽东形象”。每个条目先是一段毛泽东所读书目(文章)的原文摘引,接着是毛泽东针对这本书或这段原文的笔记、批示或谈话,最后是作者的述评解析。解析是全书中篇幅最多也最见功力的内容。读者可从中了解毛泽东读这些书的背景和相关的文献材料,还一并知晓了毛泽东读书笔记所涉及的历史掌故、文献及人物概况,作者精到平实的评论,则往往给读者留下细心体会的空间。
毛泽东一生读书广博且见识精深,研究毛泽东的读书笔记也就不是件轻松的事情。作者的知识也须博而专,还要熟悉毛泽东本人的生平业绩、思想脉络和情感心境,这样,解析起来才不会有“隔”的感觉,更不会让人觉得是班门弄斧。主编并主要执笔的陈晋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前几年他出版的《毛泽东的文化性格》、《毛泽东与文艺传统》等书在学术界颇有声誉。他所具备的文化研究和毛泽东研究的双重知识结构,无疑有利于这本《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既贴近毛泽东,又有相当的理论深度。诸如,书中评析毛泽东读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水浒传》、《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鲁迅全集》以及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二十四史等,都不满足于交待过程,而是作了大量的理论分析。
从这些评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一生读书生活的鲜明特点:
一、读有的文史书籍,确纯是他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更多的情况下,他总是结合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需要来择书而读。如中央苏区时期读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初到陕北为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教训读大量马列著述,延安整风亲自圈定22种文章和书籍,进城前读《甲申三百年祭》,为纠正大跃进的错误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等。
二、毛泽东的读书活动,形式上是个人化的选择,实际上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他在会议上经常开列出一些书目让干部们读,多少已成为他的一种工作方法。他的倡导读书,也就多少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相当一段时期的思想探索轨迹。
三、读书人和革命家、政治家的双重情怀,使毛泽东一方面有“我注六经”的素养训练和求是的学术精神,同时又有“六经注我”的现实的敏锐眼光和超越气魄。于是,在书中常常能见一般读书人所难见到的精妙,发一般读书人所难能的感慨和见识。
今天来看,毛泽东的读书笔记和谈话,当然有他的个人色彩和时代色彩,但他的读书精神和结合实际的读书方法,却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读者学习的。(《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