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把最好的作品献给人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25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把最好的作品献给人民
金海
文学艺术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崇高使命。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要求,“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江泽民同志最近到人民日报社视察时同样要求,“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人民,用最好的东西去‘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所强调的都是“最好”,这是对所有文化工作者、精神生产者的要求,也是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历史的大转折,事业的大发展,我们的文艺事业也出现了新的繁荣,涌现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深受群众欢迎的作品。但也出现了一些平庸之作,甚至出现了一些颓废消极、卑琐低俗、淫秽色情的精神垃圾。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文艺思想不端正,创作道路不正确。所谓“躲避崇高,低于生活”,就是这种文艺思想、创作道路的典型概括。
“躲避崇高”,就是不肯用高尚的精神鼓舞人,不肯去弘扬时代主旋律,不愿意反映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涌现的新的人物、新的创造、新的精神风貌。这就是不愿意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人民。
文学艺术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要求把最好的作品奉献给人民,并不是简单地肢解生活,肤浅地对好人好事的机械摹写,更不是人们已经厌弃的那种“假大空”。而是通过文艺描绘,揭示生活的本质及其韵味、旋律和规律,通过其赞成、颂扬或鞭笞,达到感染人、引导人和塑造人的目的。这就需要文学艺术家深入火热的生活,投身于亿万人民变革历史的奋斗之中,去体验、去概括、去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和聪明才智,提炼和酿造最好的精神食粮。这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东西,是一个非常艰苦的酿造“乳汁”的精神劳作过程。
“躲避崇高,低于生活”,这种创作主张和文学现象的出现,在今天,是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相联系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作者不可能深入生活,深刻反映生活,创造出真正称之为文艺的作品。他们只能去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去制作或贩卖一些精神垃圾。
鲁迅先生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文艺必须肩负起时代的历史重任,文艺这块精神文明的净土,决不应成为某些人制造精神垃圾的场所,成为金钱的奴仆。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目前文艺存在着三种错误倾向,即淡漠“二为”方向、远离群众实践的倾向;迎合低级趣味、“一切向钱看”的倾向;鄙薄革命文艺传统、推崇腐朽文艺思潮的倾向。要求文艺要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要努力创作出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的优秀作品。这同时也是时代的呼唤,亿万人民群众的意愿。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深入生活,时刻记住把最好的作品奉献给人民,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就会大有作为,就会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和伟大人民的文艺精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