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言虽“古老”却耐寻味——为什么而读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26
第8版(文摘)
专栏:

言虽“古老”却耐寻味——
为什么而读书?
为什么而读书?这是个“古老”的问题。早在本世纪初,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即作出铿锵有力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这也激励了一代人奋发图强。而在今天,一些“古而有之”的“为考取功名”、“为升官发财”而学的观念开始回潮。
把获取好的生活、好的工作作为读书的目的,这在一些家长、教师、学生意识中相当普遍。由此出现种种弊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以“不好好读书,今后去扫大街”诸如此类的话来“吓唬”孩子;有的学生感到自己家庭条件好,父母有门路,不愁未来生活,也就“用不着好好读书”;一些学生经过刻苦学习考上大学,觉得离好工作距离已经很近,达到了“目的”,“苦出了头”,因此没有了读书的动力。
一位大学教师说,我们现在有的青少年生活在温室中,志向不大,目光不远,只求找到好工作,轻轻松松拿到高工资,享受好待遇。而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义务,以及对自身真正意义上的有所作为,却不作考虑。读书究竟为什么,还值得教师、家长、学生深深思考,正确定位。
(9月16日《新民晚报》熊丙奇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