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大地般宽广的胸怀——农民企业家张贺林义务办学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28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大地般宽广的胸怀
——农民企业家张贺林义务办学记
新华社记者王树成偶正涛
1996年9月17日,是安徽阜阳农民张贺林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下午4时许,江泽民总书记风尘仆仆来到由张贺林个人出资创办的乡镇企业中专学校。
这所占地156亩、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的学校,是张贺林投资5800万元建成的。校园内一排排校舍整洁有序,亭台雕塑独具特色,运动场地绿草如茵。
在听了有关张贺林同志义务办学的事迹介绍后,江泽民深有感触地说:“张贺林同志富了以后没有把钱用于个人享受,而是把钱用于社会,投到办教育上。我认为,这体现了为人民、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希望有更多的人发扬这种精神,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富强!”
张贺林家世世代代居住在阜阳西郊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张贺林搞起了建筑业,很快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富裕户。可他所在的区,1980年办起的18家企业,几年后就有16家倒闭。乡邻们纷纷向张贺林伸出求援之手。张贺林想:“要治穷,先治愚;要治愚,办教育。中国历史上有武训,有陈嘉庚,我张贺林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豁出后半生也要为乡亲们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趟出一条路子。”
1985年夏天,经有关部门批准,张贺林开始筹建乡镇企业学校。他没向国家要一分钱,而是把自己苦心经营所得的16万元全部投了进去。
万事开头难。张贺林带领全家人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上,经常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一天晚上,过度疲劳的张贺林来到工地,一阵头晕,摔坏了腰。为了省钱,他不肯去住院治疗,而是躺在家里继续指挥工程,结果病情日益加重。祸不单行,妻子因操劳过度病倒住院,大儿子不慎摔断了鼻梁骨。但这些都没有动摇张贺林办学的决心。
1986年夏,凝聚着张贺林心血的、全地区第一所乡镇企业中专学校终于开学了。可张贺林的体重却由原来的84公斤下降到54公斤,并落下了终身腰疾。
学校一开办,要求进校学习的农民纷纷前来。为了让更多的人有学习的机会,张贺林把自己在沿海经营多年的房地产低价变卖,拿回了1500多万元用于扩大学校规模。
呕心沥血积攒资金,量力而行滚动发展。目前,学校已拥有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楼18幢,闭路电视、微机中心、各种先进实验装置一应俱全,成为阜阳市首屈一指的学校。
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是世人推崇的老黄牛精神,也是张贺林奉行的人生准则。十多年来,他靠党的政策,靠自己勤劳和聪明才智,投入5800万元办学。据审计部门的评估,阜阳乡镇企业学校目前的产值超过亿元。可为了挤出每一分钱用于办教育,这位“亿万富翁”一直过着别人难以想象的简朴生活。
办学之初,张贺林筹集了数十万元资金投入,却舍不得给自己买一件衣服。说起来人们难以相信,他仅有的一条裤子,经常是晚上洗干净,早上出门时再穿。他出差经常是选择夜间乘车,为的是既节约住宿费,又不耽误时间。
1994年,国家教委为宣传张贺林的义务办学事迹举行新闻发布会。张贺林进京路过合肥,省教委的人一看,他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才帮他买了一套西服。妻子今年春天悄悄花80元给他买了一件衬衫,他一直舍不得穿,直到总书记来时才穿上。这是他有生以来穿的最贵的一件衬衣。
1994年,地委行署因张贺林办学有功,曾奖励他一套别墅式住房。可没过多久,他就把这套住房卖了,所得的8万元又投到学校建设中。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前来求学者整天门庭若市。张贺林根据不同的需求,开设了47个相应的班级和专业。如今,在校的近3000名学生,来自安徽省66个县、市的农村。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7000多名人才。
阜阳市乡镇企业局曾对学校毕业的近4000名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是90%以上成为乡镇企业骨干,晋升为工程师、技术员的数以千计,全市年产值在50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管理者中相当部分在这所学校学习过。阜阳市有27家省政府命名的“明星企业”,其中23个企业的负责人是这所学校培养的。全市“十强企业”中的7名厂长经理,500家骨干企业中的430多名领导或业务骨干,也都出自这个学校。
面对已有成绩,张贺林仍壮心不已。他向记者表示:要把学校办成教学多样化,管理科学化,中专、大专、本科一条龙的教育体系,办成乡镇企业人才培养的基地。
张贺林为党和人民做出了贡献,一顶顶荣誉的桂冠也接踵而至:全国尊师重教先进个人、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全国创业之星、全国农业人事模范、全国劳动模范……荣誉多了,名气也大了。可张贺林仍然保持着农民的本色,淳朴得就像脚下厚实的土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