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朝阳人告别风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29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

朝阳人
告别风镜
新华社记者石庆伟
出门上街不得不戴上风镜以避风沙的朝阳人,近年逐渐舍弃了风镜。家住市内龙城区的李国海老汉告诉记者:“这里的风沙小了”。
据介绍,风沙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朝阳周围的荒山秃岭,绝大部分披上了绿装。
辽西重镇朝阳地处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的南缘,这里长年干旱少雨,植被破坏严重,风沙弥漫。朝阳城里的居民深受风沙之苦,上街办事只能戴上风镜,将眼睛堵得严严实实。风沙大的伴生物是生态恶化、水土流失、地力下降。朝阳的粮食产量一直在低谷徘徊,城乡吃粮大部分靠调拨。
朝阳市农委主任赵瑞说,风沙教育了朝阳人,为改善这里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几年来朝阳人不松劲地植树造林,大力加强以保持水土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山区基本建设,取得很大成效。经济基础较差的朝阳尽管资金紧张,政府每年还是从有限的财力中挤出4300多万元用于植树造林,并相应制定拍卖四荒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农闲时节行进在荒山秃岭中,到处可见一群群农民在一锹一镐地挖坑、整地、栽树,锹镐与山岩的撞击声不绝于耳。
自1993年以来,朝阳群众为治理荒山投工累计达8000多万个,整地造林300多万亩,动用土石方2亿多立方米。坚持不懈地绿化改变了这里的面貌。记者在北票市七道岭乡大马厂小流域看到,方圆2万多亩范围内的沟沟岔岔里绿树掩映,鸟语泉鸣,阔叶林与针叶林混杂其间,两人相距几米就彼此看不到身影。而以前,这里却是一片“连兔子都不呆”的黄色秃山。山绿了,风小了,朝阳人也富起来了。生产条件的改善,使这里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成为辽宁新兴的商品粮基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