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留一杯酒给丰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29
第12版(副刊)
专栏:

留一杯酒给丰收
杨润身
金秋10月,太行山麓革命老区平山县境内,绿,让人思舞,黄,让人思歌,红,让人想画,白,既让人想扬鞭催马,又让人想把战鼓擂得震天动地。
可是,谁能忘记1996年8月,暴雨肆虐,山洪狂奔,其凶其恶,连白发老人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干部、职工、农民以心血和汗水所凝筑的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公路碎裂,一座座坚实壮丽的桥梁断折,一道道美如银带的灌渠瘫痪,一块块丰收在望的田园被毁,一处处小水利发电站、供电站停止供明,一家家贴着“福”字的新房倒塌,梁、檩、砖、瓦、石及粮食、衣被、农具、牛羊等等,随着无情的洪水远去,无数父老乡亲变成一贫如洗的“三无户”。岗南和黄壁庄水库周围两万余户人家的房屋和田园被淹,有的父老还被洪水或泥石流夺去生命。
而狂风、暴雨、洪波、泥石流,看不到父老乡亲的悲切,听不到父老乡亲一声哭喊,它们看到、听到的只是无畏、坚强、乐观和无私。
平山县滹沱河两岸,风景秀丽,土地肥沃,麦稻并收,物产丰富。抗日战争期间,聂荣臻将它称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里的乌克兰。毛泽东与周恩来从陕北转战到平山县西柏坡,对滹沱河两岸也备加赞许,称之为“北国江南”。1958年,国务院决定:为了增加石家庄市的供水供电能力,使冀中平原的旱田变成水田,解除京广、京沪铁路和天津市的洪水威胁,修建岗南、黄壁庄两座大型水库。周围百余村庄十多万父老丢下美丽富饶的良田,迁往高岗旱岭上重建家园。在革命战争中曾做出过重大牺牲的十多万父老无一说“不”。在新的居住地,十多万父老面临的困难,如同他们的身影一样难以摆脱:他们千辛万苦开垦的梯田,“种一葫芦收两瓢”;一年又一年人均收入不过百。他们整整与“苦”相伴了三十多个春夏秋冬,人均收入始达千元。如今,刚开始见甜,百年不遇的狂风、暴雨、洪波,又使饱经苦难的两万多移民再次做出牺牲:洪水以3万立方米/秒的流量向岗、黄水库倾泻,二水库水位超过警戒线11米之多。只要及时提闸泄洪,乡亲们即可脱难。为了保省会、保京津、保铁路、保油田,他们毅然舍“小家”保“大家”,不惜自己的新房、农田、渔场、果园、企业被洪水淹没。
将平山人民看做母亲的县委书记刘秀田、县长韩保深、县委副书记郝树文、张全福、赵拴文、张大平及全县千名干部,如同战士听到了枪声,迅速踏泥蹚水,没明没夜地赶往灾区,解决断电、断水之难;安抚死难者家属,将受伤的父老送进医院……石家庄市委书记赵金锋、市长沈志峰、省人大主任吕传赞、省长叶连松等领导同志又随后而来,看望受灾的群众,指导安排救灾工作。北京市、石家庄市、唐山市的干部、工人、战士、知识分子等也接踵而至,向平山的父老乡亲献出火红的爱心、洁白的真情——一笔笔难得的现金,一车车贵重的物品,其中还有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中央领导人捐赠的新被。
火红的爱心、洁白的真情,如展翅的金鹏,神速飞遍平山县的山山水水,走向千家万户。有形的支援化为无形的力量,使倔强的父老更加坚毅。刘家沟村杜四牛,使10户人家75名乡邻逃脱泥石流的冲击,自己75岁的父亲却没有了去向,他只找到父亲一只雨鞋。他将父亲的雨鞋收存起来,立即参与到清除公路泥石流活动中。南西焦村齐蜜珍,眼看着洪水入院,不留儿子在家,让儿子返回工厂保卫集体财产,而她与八旬的公公爬上房顶冒雨躲避洪峰。房屋倒塌后,公公患病,她将公公送进医院,自己照常出义务工,抢修瘫痪的灌渠。宅北乡的刘四贵,掩埋了被洪水卷走的哥哥,继续帮助他人重建家园。由朱德关心下修建的、在解放战争中立下奇功的沕沕水电站,只停机三日,又向工厂、山村投放光明。公路上一座座便桥相继架起,使京津石唐等地亲人们的一车车米面、被褥畅通无阻地运往遭灾的边远山村。
感恩的父老乡亲,不为自己的不幸而悲,却为亲人们、特别是首都亲人们的真情而掉泪。有人听说水利部干部、职工要为平山父老送来钱、物,就向县里有关同志提议:对他们欢迎场面要大,气氛要热烈,要充分体现老区人民的感激之情。有人还建议:要锣、要鼓、要歌、要舞。水利部闻讯回电:只要家常便饭,不要一杯酒一口肉,更不要锣、鼓、歌、舞。乡亲们见首都的人们自带干粮送来救灾物品;得悉俭朴的水利部长钮茂生捐赠1000元和一些棉衣,激动得一再要求县委书记刘秀田向北京来的亲人们献上一道精美的菜,一杯醇香的清酒。北京的亲人们却无一动筷子,无一动酒杯。水利部长钮茂生语重心长:
留一杯清酒向重建家园的父老乡亲致敬!
留一杯清酒给丰收!
众多乡亲要我动笔,告知京津石唐等地的特别是北京市的为平山父老慷慨捐赠款物的亲人们,艰难而可喜的丰收应属于他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