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广西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面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4-06
第2版()
专栏:

广西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面貌
赵卓云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全省七十四个县和五个市中,除十二个县和一个市外,都有少数民族聚居。据不完全的统计,全省共有少数民族人口六百三十万人,约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僮族人口最多,约有五百四十多万人。其次是瑶族,约有四十四万人。苗族约有十八万人。侗族约有十四万人。回族约有八千多人。其他尚有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
解放前,广西的反动统治阶级对各族人民一直实行着最残酷的统治。一九三三年一年,桂北的少数民族人民就被国民党反动派屠杀了三百多人;龙胜县有一个乡,差不多凡是认得一些字的人都被杀掉了。
国民党反动派曾经在金秀(现大瑶山)设立伪“设治局”,实行所谓“分而治之”的毒辣政策,来分裂和挑拨各民族的团结。对少数民族的歧视、侮辱和不当人看的事情,更是数不胜数。
国民党反动派加在少数民族人民头上的苛捐杂税,达三、四十种之多,使少数民族人民过着半饥饿的生活。例如十万大山的瑶族,常年靠吃木薯生活,龙胜苗、瑶族人民有的世世代代挖蕨根(草根)吃。很多瑶、苗族人民一辈子没有见过棉衣棉被,有的全家只有一套衣服,常年以辣椒当盐吃。反动的统治,逼得少数民族逐渐移向偏僻的山区和石山或半石山地区。
由于生活贫困,少数民族人民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据南丹县的调查,在一万零六百二十四人中,识字的仅四人。至于医药卫生,更是谈不到。因此疾病很多,疟疾、痢疾、天花、麻疯,几乎无处不有。
解放前,广西省少数民族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苦难是深重的。诚如大瑶山一位瑶族妇女所说的:“有国民党的天,就没有我们瑶家的天。”
“国民党的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进军下,终于被粉碎了。但在解放之初,因为有一小部分残余匪帮跑到少数民族地区去骚扰,所以当时少数民族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还是很深重的。为了解除人民的痛苦,人民解放军不避任何艰苦困难,深入到少数民族山区去剿匪。剿匪中,解放军的优良纪律和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动,感动了少数民族人民,大家热烈地支援解放军作战,组织民兵配合,并帮助带路、送粮、送信,给了人民解放军以很大的帮助,因而很快地剿灭了土匪。
剿灭了土匪以后,中央立即组织访问团,携带大批慰问品及电影队到达广西,对少数民族进行普遍慰问,宣传毛主席的民族政策。由于中央访问团发挥了高度阶级友爱的精神,使少数民族人民觉悟大为提高,把共产党看作救星,把毛主席看作恩人,争着说:“毛主席是苗家人”、“毛主席是瑶家人”,“是救命的大恩人”。
在中央访问团直接帮助和指导下,广西省于一九五一年七月开始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当年首先建立了县一级的龙胜各族联合自治区和区一级的全县东山瑶族自治区。一九五二年一月至九月,又相继建立了县一级的大瑶山瑶族自治区、大苗山苗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区等五个民族自治区。
一九五二年九月,广西省召开了民族工作会议,进一步研究了如何贯彻中央的民族政策。会后,在总结了前一阶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又建立了规模较大的桂西僮族自治区,以及县一级的隆林各族联合自治区和两个区一级的自治区,最近又建立了三个区一级的自治区。到目前为止,全省先后建立了相当于行署一级的自治区一个,县级的五个,区级的八个,乡级的约四十个,总计有五百八十万少数民族人口,包括十多个民族,实现了他们在管理本民族事务上“当家作主”的权利。
在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工作过程中,同时培养和提拔了大批民族干部,为自治机关民族化打下了良好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政权部门有一万三千多少数民族干部。这批干部,绝大部分是以工作中带徒弟及学校专门训练,组织参观等方式培养出来的。如一九五二年三月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现改名广西省民族学院),在百色、宜山、平乐及桂西开办了四个少数民族行政干部训练班,至目前为止,经毕业分配工作的达一千三百四十三人,此外还选送了广西少数民族优秀青年到中央、中南民族学院及南方大学学习。各级专业部门在工作中或学校训练班中,也培养了一些银行、贸易、卫生等少数民族专业干部。
由于广西省党、政领导机关认真地贯彻了毛主席的民族政策,凡是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地区,都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少数民族的政治觉悟日益提高。在抗美援朝等运动和其他工作中,出现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各民族相互间及各民族内部,也更加团结了。如大苗山实行区域自治时,汉族群众自动组织秧歌队为他们欢庆,兄弟民族到城里参加庆祝会,汉族人民让出房屋,煮茶水招待,少数民族人民为汉族人民的深情厚意感动得流泪。又如隆林三区的汉族人民二百多人,自愿帮助苗族移民下山,盖好三十多座房屋。桂西僮族自治区内汉、僮族农民帮助教会其他民族人民种田缝衣,成为普遍的现象。
广西省刚解放时,各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都极为困难,缺乏生产资料,灾荒严重。但是这种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贫困落后面貌,经过四年来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积极领导与扶助,现在已经起了巨大的变化。
初解放时,人民政府首先解决少数民族最迫切的要求如口粮、衣被、日用品等问题。四年来共拨出少数民族救济经费五百二十多亿元,一九五一年还发了救济寒衣二万多件,一九五三年又发出衣被达五十四万多件,蚊帐二万七千多床。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居住石山、半石山区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自一九五二年起,人民政府就在确有必要、且有条件的地区,有计划地逐步动员并帮助当地人民移下山来。中央和中南区并先后拨给了移民经费专款一百零九亿元。据不完全统计,一九五二年及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共计移民一万二千零八十五人。目前还有一批正在迁移中。
在上述的工作基础上,省级各有关部门召开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财经、贸易等专业会议,进一步研究与布置了各民族地区的生产、贸易等工作。中央和中南区四年来拨给各少数民族的各项专款,共达一千亿元,分别以农贷、投资、定货等项发放到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工作,为改变少数民族的经济面貌和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物质基础。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和其他一系列的工作,大大地提高了群众的生产情绪,广大的少数民族农民投入了农业增产运动。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少数民族开荒达一百六十二万多亩(不包括僮族地区)。一九五三年桂西种植玉米的面积比一九五二年扩大二十六万亩。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已实行土地改革的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互助合作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桂西僮族自治区已组织起来的常年互助组二千九百零九个,临时互助组六万零八百十九个,组织起来的人口占全区人口百分之十三。大瑶山一九五二年底初步统计,临时互助组也有八百一十个。其他地区也有同样的发展。组织起来的农户一般比单干户增产百分之二十左右。
人民政府领导各兄弟民族在改进耕作技术方面、战胜水旱兽害虫灾方面,作了许多很大的努力。少数民族地区过去除缺乏生产工具外,耕作技术也很落后。人民政府就在不同程度上推行了加工加肥、精耕细作、推广良种、盐水选种、小株密植、分期施肥等先进技术和经验,使各地少数民族农民的耕作技术日渐提高。如桂西僮族自治区各县,一般已作到二犁、三耙、四耘。部分地区还将“山地变为旱田”,“旱田变为水田”。不施肥的习惯已开始扭转。
人民政府从积极方面解除水灾、旱灾对少数民族人民的威胁,投资重点兴修了大型、中型水利,并发动群众搞小型水利。一九五三年春,桂西僮族自治区十五个县即发动农民抢修中、小型水利三千七百处,新建三千五百处,保证了七十八万亩田不受旱灾。人民政府并领导山区各族农民向兽害作斗争,不断总结和交流经验,奖励打兽模范。
解放四年来,各民族地区虽然都遭受过程度不同的灾害,但由于各级党、政机关发动群众战胜了困难,使绝大部分地区连年丰收,获得增产。桂西僮族自治区一九五三年比上年增产百分之八。个别地区由于耕地面积扩大而有增产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百的。罗城僮族甲等农业劳动模范韦绍裘去年创造了广西山区玉米高额丰产的新纪录——一亩收七百二十斤。
生产的提高,增加了扩大再生产的可能,各族农民纷纷以生产所得与政府贷款添购生产资料。仅据一九五三年上半年桂西僮族自治区三十个县的不完全统计,农民添购了耕牛一万三千多头,农具十七万多件。一九五二年除僮族地区外,全省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购置了耕牛八千九百零九头,农具二十万零三千四百九十六件,并买了猪、羊等家畜一万六千多头。
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的林业生产和贸易合作事业也都有很大的发展。人民政府曾积极领导各族人民进行育苗、造林、护林、发展经济林,也进行有计划地采伐、收购和运销。一九五二年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单由政府的投资造林即有二十四万二千多亩,仅三江侗族自治区一九五一年一月至九月运出的枕木、条木即有十六万多株,这不仅增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收入,并且对祖国的经济建设有着很重大的意义。
四年来,国营贸易部门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贸易机构,供应廉价日用品,以公平价格收购土特产,积极而有计划的为少数民族打开土特产的销路。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已建立国营贸易单位(包括贸易公司、门市部、百货商店、购销组等)三百七十一个(部分杂居区未计),少数民族的县以及大部分区,都建立了合作社,大大地便利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需要。过去山区人民为了买一顶锅头,就要背着粮食爬山越岭走三、四百里,来回十几天。现在走不多远,就能买到。
由于各地贸易部门正确地掌握了价格政策,做到了送货上门,就地收购,逐步减少了少数民族地区初级市场不等价交换的现象。从而有力地打击了过去一贯对少数民族进行欺骗掠夺的不法奸商。如百色过去五斤半大米换一斤盐,现在只需一斤半米就能换一斤盐。少数民族有钱买不到盐的现象已成为过去的事。
这样,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就有了显著的变化。如东兰巴廖、巴屯两屯移民,过去在春夏季以野菜充饥,无衣无被,现在衣服被子、蚊帐家家都有。上林县僮族贫农黄锦宽家七口人每人都有三套新衣服,一套卫生衣,去年还做了两床棉被,小孩子们也缝了棉袄,上了学。像这样的例子是很普遍的。
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翻身,少数民族人民对于文化教育的要求也迫切起来。学校、学生数量有显著的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一九五三年全省瑶、苗、侗等各族学生达六万九千四百人,较一九五○年增加了十倍。僮族学生数达到了八十二万九千五百人。东兰县西山瑶族自治区,解放前一所学校没有,现在已有完全小学一所,一般小学三十五所。一九五三年入学儿童达一千三百二十九人。桂西僮族自治区各县都有一所至五所中学,一九五二年初中毕业生三千五百七十三人,一九五三年毕业生增至八千三百二十二人。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馆、站已有七十九所。并先后设立了新华书店,大量供应各种图书课本,以满足群众的文化要求。幻灯及电影教育工作队也逐年增加,经常有二队至四队(一九五三年桂西另有十九队)在少数民族地区巡回放映。一九五三年还成立了民族电影院。
全省少数民族地区现在已有卫生院四十八个,分院四个,卫生所二百零九个。人民政府在两年内拨了一百六十四亿元卫生补助专款,为少数民族人民免费医疗和扩充医药器材和药品,有效地帮助了少数民族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疗防疫是四年来卫生工作的重点,现在基本上已控制了对少数民族人民危害最大的传染病的流行。在少数民族地区蔓延千百年的疟疾、天花、伤寒、痢疾等,现已大为减少。省民族卫生工作队一年多来爬山越岭,走遍了大苗山等十个自治区及南丹等十几个县,免费诊治了各族人民九万二千四百多人。
在展开医疗防疫工作的同时,还进行了妇幼保健以及爱国卫生运动,训练了接生员、保健员,推行了新接生法,减少了婴儿死亡率,扭转了过去“只见娘怀儿,不见儿行路”的悲惨景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