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金色的回报——黑龙江发展农业科技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0-3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金色的回报
——黑龙江发展农业科技见闻
何玉明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希望在科技,潜力在科技,出路也在科技。该省今年农业夺取大丰收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人们认识、掌握和运用科技的过程。
科技潮席卷黑土地
丰收,是种田人的共同祈望,但丰收并不总是如期而至。
积温不足,生育期短制约着黑龙江省农作物的丰收。特别是中北部地区,无霜期只有120天左右,低温冷害成了限制玉米高产的重要因素。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1987年春天,依安县一个叫张兆丰的农民在承包田里试着搞了两亩玉米大垄双行覆膜,当年丰产丰收。从此以后,“白色革命”的浪潮席卷龙江大地。据统计,今年全省玉米保护地栽培面积1170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45%,其中大双覆面积870万亩,育苗移栽面积300万亩。
品种不优、密度不够是玉米产量低的两个关键性技术难题,覆膜和育苗移栽可以巧夺积温250—300℃,弥补了热量不足,提高了光能利用率,等于将玉米生育期延长半个月,理论上把玉米种植区域南移了一个积温带。依安县近5年已累计推广大双覆玉米近百万亩,累计增加粮食5亿公斤,纯增经济效益2.2亿元。漠河县漠河村素有中国寒极之称,无霜期只有70—80天,今年他们引进德国“孚尔拉”高产品种,种植400亩大双覆玉米,亩产500公斤。
和“白色革命”相伴随,以选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绿色革命”,以培肥地力、土壤耕作的“黑色革命”也在全省推开。人们钟情科技,科技也给予人们金色的回报。据农业部门估算,今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300亿公斤,其中仅玉米大双覆、水稻旱育稀植和超稀植、大豆垄三栽培、化肥“三施”等几项关键技术的采用,就可增产粮食28亿公斤。
丰收计划功不可没
科技对今年农业大丰收的贡献有口皆碑,其中“丰收计划”功不可没。自1987年以来,全省平均每年实施“丰收计划”4000万亩左右,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3,而年均增产粮食17.3亿公斤,占全省年均增产粮食的1/2。
今年,全省以4100万亩丰收计划为龙头,重点抓玉米、水稻、小麦、大豆四大作物的高产攻关,并总结出这四大作物的技术规程和10大高产栽培模式,印成小册子发给农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运用集团承包的手段,把高产攻关与领导干部的目标责任制、与科技人员和农户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调动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实行面对面的指导服务。“丰收计划”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省过去农业科技成果引进晚、推广慢、效果差的局面,使科技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由“七五”期间的36%提高到“八五”期间的43%。
科技人员最受农民欢迎
农业大丰收像一把火,点燃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如今,农业技术人员成了农村“最受欢迎的人”。农民开始感到种地没有“章法”不行,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逐步聚拢在科学技术的旗帜下。冬季抓培训,夏季搞博览,全年兴科技是全省农村科技热潮的真实写照。
目前,全省各种农民自办的专业研究会、协会4000多个。村子里喇叭一响,广播说乡里有教授来讲课了,十里八村的人像赶集一样,涌向乡政府,屋里挤不进去,扒着窗口,倚着门,站在院子的广播喇叭下,也要听课。过路的农民听说在讲课,索性把技术要点记在手上带回去。各级政府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因势利导,除举办各种类型科技培训班、科普之冬、科普村活动外,还带头种起了“三田”(实验田、示范田、攻关田)。今年,海伦市仅市乡领导就种植“三田”7750亩,在干部中形成了种好实验田,当好技术员,指导到田间的良好风气。省、市、县、乡夏季纷纷召开田间博览鉴评会,比比谁的庄稼种得好,把课堂搬到田间,让农民看得见听得懂,群众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学校,不用讲台的老师。目前,全省几乎村村都有科技示范户,户户都有种田明白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