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6阅读
  • 0回复

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吉林市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1-01
第2版(经济)
专栏:

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
——吉林市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纪实
李雪梅张宝辉
如何扭转工业经济的被动局面,重振老工业基地的雄风,吉林市委、市政府把眼光瞄准总资产、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占全部工业企业8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过几年努力,吉林市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步从低谷走出,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1995年,全市工业利税比上年增长33.9%,产销率为97.15%,工业发展速度和企业效益水平,跃居全省前列。
分类排队转机制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企业经营机制严重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这是老工业基地的共同特征,也是吉林市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为此,吉林市对企业分类排队“动手术”,消除企业经营机制存在的弊病。
1993年10月26日上午9时,随着深圳交易所大厅的三声钟响,吉林市制药厂以吉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崭新面貌正式成为上市公司。这是吉林市选择班子好、基础好、产品好、效益好的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制度创新的成功范例。目前,吉林市已有5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被列入省和国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行列。同时吉林市又选择了20户企业进行市级试点,现正在按照实施方案进行操作。
对困难较大、医治无效的企业,主要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通过破产、兼并等形式,实现企业重组。今年,吉林市抓住进入全国50个“优化资本结构,增强企业实力”试点城市的有利契机,选择一批企业实施破产,首批7户,其中一家已实现破产。
吉林市对比较有活力、但制度创新条件不完全具备的企业,主要抓了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吉林市毛纺织工业集团公司、吉林明城钢铁总厂等一批企业通过学邯钢,建立新的产品营销、成本核算机制,打破了传统的内部经营机制和分配体制,“推墙入海”,利税连年大幅度上升,成为全省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成功典型。
择优扶强搞技改
吉林市国有大中型企业有116户,其中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建成的老企业,设备老化、技术滞后。吉林市集中力量抓了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实施市级领导、部门领导和项目业主包保责任制,制定择优扶强政策重点扶持。
吉林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始终没有放松技改的脚步,“八五”期间,该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改造10号纸机,使之与先期改造的11号机并驾齐驱,使新闻纸产量翻一番,质量大幅度提高。
吉林市在重点技术改造中,坚持高起点、高速度、上规模的原则,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千方百计缩短改造周期,争当同行业龙头。采取老企业上新装置,小步启动滚动改造等形式,较好地提高了技改项目成功率,增强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1995年,吉林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55亿元,其中85亿元是重点技改项目新增固定资产所创造的。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去年实现利税42亿元,其中15亿元是新增固定资产所创造的,占利税总额的35.7%。选准配强抓班子
企业“领头人”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吉林市在探索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实践中,始终把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加速培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企业经营者队伍。
为了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吉林市逐步建立健全了激励和约束机制。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对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取消行政级别,实行分类定级政策,试行经营者年薪制。主要根据企业净资产、销售收入、实现和上缴利税,对企业划类分级,并与经营者的收入挂钩。今年,又根据两年来的运行情况,重新对市属企业划分了类级,并进一步完善了经营者年薪制。吉林市还十分注意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社会地位。全市先后培养、树立并大张旗鼓地宣传了一批“傅万才式”的企业家典型。
为保证企业有一个好班子,今年初,吉林市委抽调30名干部,组成6个调查组,由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分别深入到市属预算内13户支柱企业,就班子状况等问题,进行了半个月调查研究。根据调研情况,对8个企业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有8名年龄偏大、工作不适应的干部被免职,平调5名,有15名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进入了企业领导班子。为保证加强企业班子建设工作长期稳定地发展,吉林市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企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力度,目前上岗率已达到50%以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