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像《铁流》一样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1-01
第11版(副刊)
专栏:

“像《铁流》一样写”
马德俊
在上海鲁迅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张手绘的简易地图。这张地图不大,上面用铅笔写着六安、黄安、商城、苏家埠、大别山、淠河、史河等城镇和山川河流的名称,还画着不少线条、箭头。这不是一张普通的地图,而是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的作战地图,它记载着红军名将陈赓和革命文学大师鲁迅的两次会见,为红军革命史增添了一页色彩斑斓的篇章。
1932年10月下旬,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师长陈赓因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负伤,当时红军中医疗条件很差,党组织就秘密地把他送到上海治疗。
由于张国焘等人推行“左”倾政治、军事路线,从1932年7月到10月,仅仅3个月时间,便导致第四次反“围剿”过早失败了。但红四方面军将士在反对国民党军事“围剿”中所表现的那种超乎寻常的忠诚和冲锋陷阵的牺牲精神,使陈赓久久难以忘怀。他在治疗之余,常常找到过去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的熟人,向他们讲述红四方面军将士勇猛杀敌的英勇事迹。他那充满激情、有血有肉的精彩描绘,顿使听众为之倾倒。当时在场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宣传部长朱镜我还作了详细记录。朱镜我边记边想:红军战斗的艰苦和剧烈,实在是超过人们的想象程度,如果有一个作家能够把它写成长篇小说,一定能在政治上发挥很大的宣传作用。他很自然地想到中国最伟大的作家鲁迅。
朱镜我很快就把根据陈赓口述记录的材料油印出来,送给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冯雪峰。冯雪峰是鲁迅十分信赖的学生和战友。他对这个材料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冯雪峰十分期待鲁迅先生能写一部反映苏区斗争的中、长篇小说,以暴露社会的黑暗,刻画阶级斗争必经的路程,以教育后代。他多次叮嘱宣传部的同志要注意收集些活的革命原始材料给鲁迅先生,以备他参考。现在陈赓提供的这些素材,通过鲁迅的文学修养和那枝犀利的笔锋,一定会写出像苏联著名作家绥拉菲摩维奇所著的《铁流》那样的经典名著。况且鲁迅也帮助曹靖华校译过这部巨著。于是,他很快拜望了鲁迅,向他提出了这个请求。
鲁迅先生看了这些材料十分高兴。长期以来,他一直关心着红军的战斗情况,准备以中国红军为素材写一点东西,但由于白色恐怖和国民党新闻封锁,总是得不到确实的消息。这下子可真是好机会。听说口述这些材料的红军将领陈赓正在上海治病,鲁迅便几次通过冯雪峰邀请陈赓去他家谈谈。
10月底的一个下午,陈赓身着灰色线呢单袍,在冯雪峰、朱镜我的陪同下,乘出租车来到四川北路北川公寓鲁迅的住所。在第一次长谈中,陈赓向鲁迅介绍了位居长江以北的鄂豫皖苏区和红四方面军的概况以及大大小小的战斗过程。创建于1927年11月的鄂豫皖苏区,在第四次反“围剿”之前,红军已发展壮大到4.5万余人,建立起26个县的红色政权,根据地人口激增至350余万人,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块根据地。
听了陈赓关于鄂豫皖红四方面军与敌人顽强战斗的介绍,鲁迅对苏维埃和红军有了初步了解。鲁迅打算根据这些非常惊人的材料,像《铁流》似的写一部中、长篇小说,有战争气氛。由于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战争经历,人物的面目只好模糊一些。为把这部红军题材的作品写好,鲁迅决定再约陈赓深谈一次。
陈赓第二次见鲁迅,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左联作家楼适夷陪同。时间大致在11月上旬。第二次相见,生疏感消失了,客套也免了。鲁迅亲自斟上茶后,谈话就开始了。为了便于讲解,使鲁迅听得更明确,陈赓从鲁迅书桌上拿起一张纸片,迅速而又准确地绘制了一张鄂豫皖苏区军事形势的草图。
此次会谈,陈赓着重讲了红四方面军反击国民党第四次“围剿”的几次战斗。鲁迅抽着烟,侧着头,凝神地看着陈赓同志,全神贯注地听着。当他知道自己所熟悉的闰土式的贫苦而又软弱的农民在红色根据地已站起来当家作主并积极参加战斗时,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当陈赓说到红军战士冲锋时端着枪不避敌人子弹大喊“缴枪不杀”时,鲁迅插话说:这叫先声夺人啊!
鲁迅问,农民分了地主的土地,地主有没有反扑?他们是怎样反扑的?又问,现在农民的生活情况怎么样?卫生条件有没有改善?一个个问题,鲁迅都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当陈赓谈到鄂豫皖苏区某些房子四面都开了窗子的时候,鲁迅高兴地说:这是因为人民生活好了,已经注意居住的卫生条件了。四面都开了窗子,空气一定很流通,这是一个进步!
谈着谈着,暮色降临,一个下午过去了,许广平前来邀请用饭。鲁迅夫妇不但准备了丰盛的晚餐,还特意打开一瓶久藏的三星斧头牌白兰地和陈赓等人共饮。鲁迅从心底里已经深深喜欢上这位博学善谈、诙谐幽默,有着传奇般经历的年轻的红军将领。
吃过饭,他们又继续热烈地谈了起来。鲁迅问,根据地人民是怎样支援红军作战的。陈赓告诉鲁迅,鄂豫皖苏区人民把红军看成自己的子弟兵,每次战斗后都有大批贫苦青年要求加入红军。每批战士入伍,各级苏维埃都要举行热情的参军大会,这使鲁迅先生感到特别新鲜。
陈赓的两次谈话,使鲁迅沉浸在写一个像《铁流》那样具有战争气氛的中、长篇构想中,考虑到写作的需要,也为了纪念这次谈话,他把陈赓亲手绘制的地图和冯雪峰送来的油印素材郑重其事地藏来藏去。由于当时种种条件的限制,后来鲁迅没有来得及把这本书写出来。但是,这段佳话,却在红军革命史上写下了比小说更为动人的篇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