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1-02
第7版(经济专页)
专栏: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徐文才
从现在起,辽宁农业将历经15年或稍长一些时间,进入商品化、现代化新阶段。这是辽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首要目标,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遵循原则
以辽宁为例,我们认为农业现代化要遵循如下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发展农业现代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信号决定生产经营结构和规模。现在一些地方存在一种倾向,就是离开市场需求盲目追求规模,认为规模越大越好,我觉得这个说法需要有个限定,就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规模越大越好”。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前些年一些地方喝“参汤”、喝“蘑菇汤”、喝“山楂汤”,赔得底朝上的教训。
集约经营原则。搞农业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以效益为中心,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搞产业化必须提高资金回报率、加工增值率、专业化乡、村、户覆盖率、商品率、市场占有率和外向依存度,这些都是体现产业化效益的量化指标,每一项都必须咬住不放,抓细抓实。这六项基本指标中,除了资金回报率属于微观经营管理的范畴,其他几项都属于宏观和中观经营管理的范畴。我们组织领导一个市、一个县的农业现代化,脑子里都要装进这几个“数”,下工夫琢磨这几个“数”,效益都在这里面。
依靠科技原则。现代化的凭借条件有两条:一条叫做依托市场,一条叫做依靠科技,这是传统农业所缺少的。资源加科技等于生产力,这应该是现代化的一条定律。资源可以是大自然赐予的,但科技却是需要人们的努力才能“长入”资源开发中的。因此所谓“资源加技术”,关键是做好“加”的工作,把科技成果施加于现代化过程中。盘锦的“三加”模式,即墙上加膜搞大棚菜、圈上加膜搞暖棚饲养、埂上加膜(围栏)搞河蟹开发,也是在传统种养方式的基础上加进了棚膜覆盖技术,所以才搞成效益显著的几个大产业。
资源永续利用原则。搞农业现代化,必须有长远的眼光;立足于产业资源的适度开发、取予平衡、永续利用,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常讲“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其实“吃山”的前提应该是“养山”,“吃海”的前提应该是“养海”。要做出长远规划,下工夫培植资源、做好资源增量的文章,中止“越砍越穷,越穷越砍”的资源减量的恶性循环。
实现途径
从各地的典型经验来看,发展农业现代化,最有效的途径是培育“四个载体”。
建立专业化商品基地,培育生产载体。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产业规模,即较大的产品批量和较高的商品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建立专业化的商品基地,提高专业乡、专业村和专业户的生产水平,做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现在的问题很清楚,不走专业化、基地化的路子,传统的自然农业形态就很难解体,还是小而全,零打碎敲,年吃年用,出售一点农副产品只是换零花钱。在专业化、基地化生产的条件下,情况就不同了。一个村只有一个主导产业,家家户户都围着一两个经营品种转,生产的目的几乎完全不是为了自食自用,生产批量超出常规生产的无数倍,产品销售半径伸及省外、国外。
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加工载体。传统农业的特征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初”、“粗”上市,即以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上市交易。发展农业现代化,首要的任务是办好龙头加工企业,让龙头加工企业对整个产业起到牵动作用,使产业链条不仅拉长,而且连紧;使种养业不仅增量,而且增值增效,提高品牌等级。现在的突出问题不是人们对办龙头企业认识不认识,而是选不准龙头项目、管不好龙头企业。有的地方辛辛苦苦办起了龙头企业,但技术起点低,生产的东西创不出牌子。有的龙头企业没有后续项目和延伸环节,加工肉牛只达到“精肉分割”的程度,再往后就停步了。这种状况是必须改变的。
完善市场体系,培育销售载体。搞市场经济,最起制约作用的是产品有没有市场。根据我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现状,培育销售载体应当采取“三建”、“一调”的措施。“三建”就是建立无运距销售市场,利用地边、村边、路边就地成市、就地销售;建立短运距销售市场,即形成中心批发市场;建立进城直销体系,组织农民进城设立销售网点。“一调”就是建立反季节储存设施,开展反季节销售,对市场需求起到反调节作用。
强化组织功能,培育服务载体。抓服务体系建设,关键是发挥各类服务组织的作用,强化各类组织的服务功能,做到“五路诸侯”齐上阵,形成合力抓服务。一路是国家设在乡、镇的各类站、所,另一路是供销合作社,再一路是各类专业化公司,第四路是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第五路是农民自己创办的各种协会。不搞服务垄断,谁有能力当服务载体就让谁当服务载体。(作者为辽宁省副省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